每次接憨憨放学的时候,听见身边的华人家长和美国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有很大不同。华人家长常常第一句话问,“今天在学校学什么啦?”(包括我在内啊~)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说到美国的孩子,你的脑海里会不会自动弹出这些形容词:自信、笑起来很灿烂、很快乐、很自由……确实,这是很多美国孩子的共同点。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走在美国街头,好像人人都长了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妈妈,我知道二加二等于四,三加三等于六,我还会背乘法口诀。”“妈妈,你看这个圆,我这样画它就变成了一个苹果,我这样画它就变成了一只乌龟,我这样画它就变成一棵向日葵,我这样画它就变成了自行车轮……”
每天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讲故事,可是个不轻松的活儿。于是,很多父母将这项工作交给电子设备——各种早教机、故事机或者互联网FM电台,只要轻轻一按,就会有讲不完的故事。
妞儿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别哭了!”。这样做其实就等于,反过来要一个“受委屈”的孩子来体贴你。
在父母眼里,孩子总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做事慢,叫了半天喊没反应,早上起床需要一遍一遍地喊,吃饭需要人追着屁股喂,放学写个作业都要熬到十二点等等。
去年从新闻里看到几起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故,都是因为父母看手机,忽略了就在跟前的娃。特别难受,导致带手机看娃有心理阴影了。孩子3岁前,特别容易出意外事故,在此给大家提个醒,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看紧孩子,一刻也疏忽不得。
我表姐家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现在我表姐每天下班后就是陪着儿子做作业,不盯着作业就完不成。表姐最近和我吐槽,现在的孩子真的太难教了,家庭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缺,唯独缺的就是学习积极性。
“宝宝现在八个月了,最近很难哄,也不专心吃奶。看着好像都比前几个月瘦了不少,每次老人来家里看宝宝,都说我没带好宝宝!但其实宝宝吃的也不少,怎么就吃不胖了呢?”
其实在中国式家庭教育当中,很多家长都只是把孩子当孩子来养,而不是把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和孩子最好的相处关系不应该简简单单是父与子或者母与子,如果能把孩子当自己的朋友来看待,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无疑是很成功的。
有人说,夫妻对孩子,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孩子会有台阶下,容易转弯。也有人说,夫妻的教育态度一定要一致,否则孩子会钻空子,学会见风使舵。对于处于被批评状态下的孩子来说,心中都希望有“救星”出现;无数有被“救”经历的孩子,也都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了东西。
“人之初,性本善”,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中国的传统上就认为小孩子天性善良,只是因为后来社会环境或人为的改变,才造成了孩子的“恶性”存在。
真正会努力的孩子,他们跟其他孩子相比,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看看你家孩子是吗?最近,雁雁妈妈留言,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或许不少爸妈能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到相似的影子~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爱不可缺席。父亲对孩子(不论男女)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自信心的培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它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孩子有勇气不断的超越自己,是成功不可缺少的特质。但幼年时期的错误教育可能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变得胆小懦弱,里面有你么?
据中早教机构研究显示,2岁左右是宝宝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作为家长,你是否会因此心烦意乱举手无措?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大家担心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