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3岁至5岁幼儿过重的比率高达23.9%,小学童过重及肥胖比率更提升至28.7%,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幼儿过重的情形已经超越世界标准且不容忽视,如欲了解幼儿是否过重,可至网络搜寻引擎输入关键字:BMI,即可找到各年龄层的相关数据以供参考。下面爱宝宝育儿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幼儿过重是没有运动吗,运动对于幼儿有哪些好处大家一起来看吧。
运动习惯不佳幼儿肥胖主因
在诸多造成幼儿肥胖的原因中,运动习惯不佳可能就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接着,我们就来探讨幼儿运动量不足的原因。究竟是幼儿不喜欢运动?又或者是电视或手机等3C产品的吸引力胜过于运动呢?还是家长工作繁忙抽不出空档陪幼儿运动?在我过去的临床经验,曾经带领了几个梯次的幼儿户外运动团体,一开始幼儿们确实是不喜欢运动,尤其是跑起来会喘会流汗的活动。
不过,经过我们精心的将游戏与运动结合在一起,让幼儿们边玩边动,结果发现他们参与动机与活动的参与度明显提升许多,原本不喜欢爬楼梯的幼儿开始为了提早抵达运动游戏场地而加快脚步;原本做暖身操漫不经心的幼儿也为了在游戏中展现好表现而更加认真;原本跑步跟不上队伍的幼儿渐渐跟上了,甚至还跑到了队伍的前头;幼儿们打棒球、踢足球、丢接球的表现也进步了许多。
由此可知,幼儿们不是不喜欢运动,而是缺乏「运动习惯」。关于幼儿的运动习惯,家长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靠家长的陪伴与良性互动来逐步养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如同打篮球,多人一起玩斗牛远比一个人拿着篮球投篮有趣许多,也不容易感到疲累。综合以上,简单来说「只要家长愿意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将游戏融入运动之中,逐步养成幼儿的运动习惯,他们势必可以乐在其中。
运动对于幼儿发展的好处
促进肌肉力量、肌耐力与心肺功能的提升:
肌肉力量与肌耐力相辅相成。在日常生活中,单就提升肌肉力量还是不足以应付所有活动,仍需要同步提升肌耐力(持续度)才能达到最完美的表现。「肌力」和「耐力」两者的训练方式不尽相同,所谓的肌力即是我们所俗称的「力气」,要练力气的话大家直觉就会想到哑铃或握力器,这些提供「高阻力」的器具的确就是用来训练肌力的好帮手,相对的因为肌肉需要对抗较大的阻力,因此持续度就会偏低,就像举重选手一瞬间可以把上百公斤高举过头,支撑几秒后快速放下,但几乎没看过有举重选手可以将重物撑在半空中超过1分钟,因此,训练肌力的原则即是「高阻力,低持续度」;相反的,训练耐力的原则即是「低阻力,高持续度」,就有如跑马拉松的选手一样,并非全程冲刺,而是细水长流的将体力消耗殆尽。
维持适当的肌肉张力.运动不疲累不易受伤:
适当的张力可以让肌肉更有效率地出力。肌肉张力为「肌肉在不刻意出力的状况下还能让躯干或肢体维持一定的姿势」,这样的定义似乎有些抽象,举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当我们站着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特别出力就可以维持站姿;双手握住方向盘的时候,手臂不用刻意用力就可以维持伸直的姿势。上述这些能够让我们维持姿势的即是「肌肉张力」。
提升专注力幼儿学习更有效率:
多巴胺、正肾上腺素与血清素等神经传导物质,已被专家证实与专注力有关连性。而运动可以促进这些大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此外,也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与专注力相关区域的血流量,并促进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因此,运动已被证实能提升幼儿的专注力。
促进感觉统合发展:
缺乏大肌肉运动习惯的幼儿,可能会因为在大肌肉动作相关活动中累积受挫的经验而导致缺乏自信、逃避,甚至抗拒从事大肌肉动作相关的活动,只喜欢从事静态的活动,只要能不动则不动,可能因此减少前庭觉、本体觉等相关感觉刺激,进而影响感觉统合发展。运动可以提供大量的「前庭觉」与「本体觉」的刺激,如果将运动搭配游戏进行,提升幼儿的主动参与动机,也能促进感觉统合的发展。
「前庭觉」在身体
促进感觉统合发展:
缺乏大肌肉运动习惯的幼儿,可能会因为在大肌肉动作相关活动中累积受挫的经验而导致缺乏自信、逃避,甚至抗拒从事大肌肉动作相关的活动,只喜欢从事静态的活动,只要能不动则不动,可能因此减少前庭觉、本体觉等相关感觉刺激,进而影响感觉统合发展。运动可以提供大量的「前庭觉」与「本体觉」的刺激,如果将运动搭配游戏进行,提升幼儿的主动参与动机,也能促进感觉统合的发展。
「前庭觉」在身体平衡感、加速度与重力感觉、动作计划与协调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让我们在动作当下接收到身体平衡状态、速度的信息,经过大脑整合后,输出正确的信息让身体进行姿势调整或做出动作反应,例如:走在摇来摇去的平衡板时,当身体往左边倾倒,此时前庭系统即会侦测到,并将信息传递至大脑,接着告诉身体要往右边用力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而「本体觉」则关系到对于自己身体各部位的认识、其所在位置、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的感知能力等,攸关于宝宝学习新动作的成效、肢体动作协调与动作计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