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分娩 > 分娩知识

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剖腹产黏连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1-02-09 05:02:26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不少人担心无法承受自然产的痛,萌生以剖腹产方式生产的念头;可是又担心术后伤口照护或沾黏,多方打听后,得知「腹膜外剖腹产」可解决此疑虑,就想是否可用此方式生产?这样做,看似解决了担忧,却可能发生其他潜藏问题是你应该知道的!下面爱宝宝育儿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如何预防剖腹产后黏连大家一起来看吧。

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剖腹产黏连

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

不是常规手术有原因

腹膜外剖腹产外部伤口没有比较小!虽然都是剖腹产,但依照手术路径不同,又可分为「腹膜内剖腹产」和「腹膜外剖腹产」,两者的差异在于是否有经过腹腔将宝宝取出。秉坤妇幼医院院长洪秉坤指出,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腹膜内剖腹产」,虽然1909年「腹膜外剖腹产」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当时羊膜炎的孕妇接受「腹膜内剖腹产」造成的骨盆腔感染甚至导致死亡却无抗生素可以治疗的问题,但经过这一百多年时间的验证,它终究无法取代腹膜内剖腹产,「不被常规使用的手术方式一定是有原因的,表示它易引起并发症与相当程度的风险存在」。

腹膜外剖腹产容易伤到膀胱!

「现今欧美日及国内的医学中心都以腹膜内剖腹产为常规的剖腹产手术,就表示它是一个安全的剖腹产术式」。

临床上发现,采用腹膜外剖腹产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如:因手术位置较靠近膀胱,可能在剥离的过程中划破膀胱,或与膀胱沾黏,日后易产生泌尿系统的后遗症。

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剖腹产黏连

妈妈宝宝的危险性皆增高!

因下刀部位在膀胱附近,但此处聚集很丰富的血管,很可能在剥离或下刀时弄断血管而造成大量出血,处理起来十分棘手和困难,将会影响妈妈的安危。此外,此手术的视野很窄,万一发生需要紧急处理的状况,容易延误抢救时机;也因为空间小的问题,宝宝出生时往往必须被更强力的挤压而出或使用真空吸引胎头,如此将增加胎儿分娩的时间和风险,亦可能增加宝宝需要被急救的机会,等于让母胎一起面临风险,并且在挤压分娩出胎儿时,也常会弄破那薄薄一层的腹膜,最后常常还是变成「腹膜内剖腹产」,于是此一术式并不被国内医学中心常规使用。

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剖腹产黏连

安全术式才是最佳保障

整体而言,产妇若选择此一术式所要面临的风险并不算小!除了来自手术本身的风险,还有若非由娴熟此术式的医师操刀,将更加提高风险值。洪秉坤院长直言,「妇产科医师的手术训练过程与外科医师相同都是师徒传授制,如果不是常规手术,很多时候是靠医师本人自行摸索以求熟练精进,然而,国内教学医院绝大多数的老师并没有教授腹膜外剖腹产手术。」他以自己为例,当年因人生规划要离开马偕,自行开业,想多学一点再离开,特别请老师示范腹膜外剖腹产。之后,也曾运用在临床上几次,「但总觉得不够踏实,因为没进入腹腔的关系,无法确实检查子宫两侧血管是否因断裂没缝合完全而引起血肿,在缝合前,也不能顺道检查两侧卵巢输卵管及子宫是否有肿瘤,就像一件事没做完,一直挂念在心似的」。

几经思考,决定不再以此术式进行剖腹产,「连一点点的风险都不该让产妇承受」。洪秉坤院长引用一句广告词「安全是回家最快的一条路」,选择安全的手术方式,让来生产的妈妈顺利带宝宝回家,是身为妇产科医师所的他,一路走来所秉持的信念!

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剖腹产黏连

如何预防剖腹产后黏连

近几年来,因「可预防沾黏、术后不用禁食」的优点,让腹膜外剖腹产吸引不少产妇的目光。对此,洪秉坤院长指出,「事实上一般剖腹产手术,术后皆不需再等排气才能进食,产妇半身麻醉平躺8小时后只要不吐,就能慢慢开始进食」。

沾黏,是很多剖腹产的产妇所担心的并发症,他指出,「曾几次碰过沾黏严重之案例,需要先花更多时间处理沾黏组织的剥离,才能将宝宝安全生出,增加手术的难度及妈妈和宝宝的危险性。」同时更强调,「沾黏伴随伤口愈合而产生,严重度因个人体质及手术医师技术而不同,当然只要是有手术,都有发生沾黏机会,不可轻忽,随着防沾黏产品的出现,渐渐较少碰到极严重的案例。」

为有助于让下一胎的剖腹产手术进行顺畅,较不担心多花时间处理剥离沾黏组织,无论何种剖腹术式,缝好子宫伤口后,可选择使用适当防沾黏产品,将可能发生沾黏的组织或器官与子宫伤口隔开。洪秉坤院长指出,因有商业保险可支付耗材费用,许多产妇指名使用防沾黏产品,「防沾黏产品确实在过往经验中看到多一分保障」。

无论选用哪一种自费防沾黏产品,都要掌握使用「风险性小、安全性高」的原则。选择人体可吸收性佳、具有完善人体试验报告之产品为最佳选择,如此才能确实发挥防沾黏的作用!

剖腹产后黏连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剖腹产黏连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