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怀孕 > 保健

渐冷,孕妈冬天怎么过、怎么护理?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8-01 08:02:49编辑:米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季节变化,孕妈要注意保暖

天气一天天变冷,气候干燥,突如其来的严寒一定让准妈妈感觉不舒服了吧,冬季可能是准妈妈孕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期,同时也是危险比较多的一段时间。因而这时候要格外小心呵护自己,在这个冬天准妈妈如何才能顺顺利利、科学过冬呢?

一、如何穿衣?

在寒冷的冬季,准妈妈穿着要宽松适度。由于准妈妈的代谢十分旺盛,皮肤散热量增加,所以孕妇服的选择要以舒适、宽松、方便为原则,可选择吸湿性强、手感好的纯棉面料。

适度保暖。天冷了,过于寒冷的刺激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所以准妈妈们要做到适度保暖。

不宜穿着过于厚实,因为出汗后吹风反而容易感冒。

不要穿着过紧的衣服。穿着过紧可能会影响胎盘循环从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二、生活注意事项

冬季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而且取暖及生活用燃料产生的废气更加重室内空气的污染,因此应每天定时打开窗户或安装排气扇,使空气得以流通,从而使准妈妈和胎儿免受空气污染。

冬季皮肤干燥,很容易缺水、瘙痒,准妈妈要注意皮肤清洁、保湿,可以选用一些中性温和的洁肤产品和润肤乳液,并进行适当地按摩,以保持皮肤的良好状态。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比其他季节更离不开家用电器,但准妈妈对于电磁辐射更为敏感,应该对微波炉、电热毯等适当回避。

经常晒太阳。冬季天气寒冷,紫外线强度相对减弱,加之人们室外活动少,容易缺钙,因此在冬季天气好时应多晒晒太阳,被褥等用品要常晒,以利母子健康。

三、饮食营养

冬季是人们进补的大好季节,准妈妈当然也不例外,但应以清淡、新鲜、全面、均衡、卫生为原则。孕早期可吃些鲫鱼汤等,既清淡可口容易消化吸收,又营养丰富有较强的保健功能;孕中晚期应注意食用禽肉类、动物排骨、内脏、牛奶、豆制品、鸡蛋和多种蔬菜水果等,以达到补钙、补铁、补充营养的目的。冬季绿叶蔬菜较少,准妈妈容易缺乏维生素C,应多吃些水果和新鲜蔬菜,同时冬天还可多吃些芝麻、核桃仁、黑糯米、红枣和赤豆等。

特别注意:孕妇阴血偏虚,内热较重,不适合过多吃性温、大热的食物,比如:桂圆、人参等,否则容易“火上加火”,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见红、腹痛等先兆流产和早产症状。

四、冬季运动注意事项

冬季准妈妈要坚持锻炼,不要因为天气变冷就中断。不要因为寒冷就缩在家里,一动不动。即使待在家,可以通过做家事、做体操来活动身体。活动的好处是可以储备安产的体力,防止准妈妈过度发胖,并且增强抵抗力。

准妈妈身体笨重,重心不稳,容易摔倒。所以应穿平底鞋,大根防滑的棉鞋,走路要慢,迈步要小。尤其是雨雪天气更应格外小心。

虽然孕中期的准妈妈可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但应尽量避免进行登山、滑雪、冲浪等剧烈运动。

五、疾病防护

冬天是许多病毒容易肆虐的季节,孕妇要加强防范病毒入侵;此外,还有一些好发于冬季的疾病,抵抗力较差的准妈妈一定要特别留意并加以防范。

感冒:准妈妈在冬天因感冒就医的机率比平常多出许多!轻微者可以用自己的免疫力抵抗病毒而自然痊愈,不需药物治疗;症状较严重时则要使用药物,特别是发烧超过39℃时,为避免持续高烧导致胎儿心跳加快,必须加以治疗。

抽筋:怀孕期间的抽筋比较容易发生在冬天,这和气温变化有关,若加上准妈妈本身缺乏钙质,就更容易发生,尤其是怀孕后期,晚上睡觉时会经常发作。发生抽筋时可以扳脚板,或按摩、走动让血液活络。

妊娠瘙痒症:妊娠搔痒症和冬季痒一样,特别容易在冬天发生,主要是因为冬天衣服穿得多、穿得紧,加上怀孕时子宫的压迫造成胆汁回流不顺,更容易引起搔痒。妊娠搔痒通常会从腹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背部、小腿、大腿。护理时注意饮食上要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酒。瘙痒剧烈时,不要用手去抓搔,以免引起继发感染,也不要用肥皂、热水烫洗患处,以免加重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冻疮:有些准妈妈容易在冬季生冻疮。防治冻疮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暖、促进肢体末梢血液循环,一旦发生应该加强局部清洁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高血压综合症:冬天天气寒冷,准妈妈身体外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但是这样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有患高血压的危险,对母婴都不利。所以,产妇在冬季要特别注意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如果可能,在家里每天测量一次血压。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不仅增加产妇泌尿系统感染机会,还会影响宝宝以后健康。所以产妇在冬天要定期做保健操,增加户外活动量,平衡饮食营养。

缺钙:在冬天,准妈妈容易缺钙。因此准妈妈要注意在睡前喝杯牛奶,或吃一片钙片,同时还应该不喝咖啡或浓茶,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泌尿系统疾病:防止泌尿系统疾病,准妈妈在冬天应注意多饮水,多小便。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