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怀孕 > 孕检

如何判断胎儿是否入盆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1-07-30 07:44:41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到了孕晚期,孕妈妈自己也会特别关注什么时候入盆。入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没有经验的孕妈妈都挺好奇的吧!胎儿入盆有早也有晚,每个孕妇的情况不尽相同,如果同孕期的孕妈妈已经入盆了,你也不必太着急哟。7个简单的小运动,可以帮助胎儿入盆,有需要的孕妈妈不妨试试。

一、什么是入盆

孕晚期的宝宝会在羊水和胎膜的包围中,以头朝下、臀朝上、全身蜷缩的姿势等待着与粑粑麻麻相见。但是,为了让分娩更加顺利,胎宝宝的身体位置需要得到巩固,于是,胎宝宝的头部会通过母体的骨盆入口进入骨盆腔,这就是入盆。

入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胎儿入盆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要分娩,但入盆后胎儿头部向下对宫颈会产生一定的压迫,所以上腹会有轻松感或尿频等感觉。这一时间,极有可能诱发宫缩,所以在未接近预产期之前,准妈咪要适当控制活动量。

1、如何判断胎儿是否入盆?

胎儿是否已经入盆,要经过专业的医生进行产前检查才能确定。产检时医生双手食指和拇指打开,在耻骨联合上缘,按住胎头,入盆了胎头是摇不动,是固定的,而没有入盆的,胎头是可以晃动的,而且胎头与耻骨之间有距离。有些孕妈咪在胎儿入盆后,错把腹部的阵阵发紧和坠痛感误以为是分娩的征兆,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临产前的征兆。

2、胎儿也有不入盆的情况。

一般说来,九成以上初产妇的胎头均会在最后一个月入盆,并与骨盆衔接而不浮动,但也有少数孕妇到预产期时,胎头仍未进入骨盆,而是浮在耻骨联合之上,称为胎头高浮。发生胎儿不入盆的原因有可能是孕妇骨盆狭窄,胎头无法进入骨盆;或者是因为胎头过大,脐带绕颈或胎位异常;另外,羊水过多及前置胎盘等病理产科的情况下也可引起胎儿不入盆。

三、7个小运动助胎儿入盆

如果胎儿迟迟不入盆,准妈咪可以通过以下7个小运动来帮助胎儿入盆。当然,所有的运动都应该根据孕妈咪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切勿操之过急。

1、骨盆运动:

准妈咪双手双膝着地,吸气弓背,吐气,同时抬头,上半身尽量往上抬,反复10次。

2、散步:

散步可以帮助胎儿下降入盆,松弛骨盆韧带,为分娩做预备。散步可以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散步最好选择环境清幽的地方,四周不要有污染物。

3、爬楼梯:

爬楼梯能锻炼大腿和臀部肌肉群,并帮助胎儿入盆,使第一产程尽快到来。平时准妈咪可爬爬楼梯,觉得累的话要及时休息,下楼梯时注意安全。

4、小马步:

准妈咪手扶桌沿,双脚平稳站立,慢慢弯曲膝盖,骨盆下移,两腿膝盖自然分开直到完全曲屈。接着,慢慢站起,用脚力往上蹬,直到双腿及骨盆皆竖立为止,重复数次。

5、阴部肌肉运动:

准妈咪可以仰卧在床上,慢慢收缩阴部肌肉,同时往上收臀部,数到5后慢慢地落下,反复10次。

6、腰部运动:

准妈咪手扶椅背,缓缓吸气,同时手臂用力,脚尖踮起,腰部挺直,使下腹部紧靠椅背,然后慢慢呼气,手臂放松,脚还原,早晚各做5-6次。

7、划腿运动:

准妈咪可以在室内站好,手扶椅背,右腿固定,左腿划圈,做毕还原,换腿继续做,早晚各做5-6次。

胎儿入盆,有些孕妈可能会觉得有一点点疼,有些孕妈能感觉到宝宝往下了或看得出肚子靠下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明显的感觉,能知道胎儿入盆了。孕妈妈最好定期去做产检,让医生来确定是否入盆。胎儿入盆后,孕妈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适当走动,让身体处于最佳的状态,迎接分娩。

四、胎儿入盆后多久生

一般初产妇胎儿是36周前后入盆,但是入盆早晚和生产时间没有正比关系,也就是入盆早不一定就会早产,入盆晚就推迟生产的。宝宝满36周之后就是足月生产,比预产期提前或者推后两周都是正常的。但是入盆后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最好要控制活动时间,适当散步就好。

五、胎儿入盆后需要做什么

1、对分娩有正确积极的认识,不能充满恐惧,不能过于担心害怕恐惧;

2、要尽快确定分娩的医院、医生和准备待产包,如果家里离医院比较远那么要提前规划好,避免出现紧急情况,如果准妈妈本身还有其他疾病那么要提前住院待产;

3、孕晚期准妈妈要勤洗澡,注意保持身体皮肤下体干净卫生,临产前最好好好洗一下身体,不然坐月子不能洗澡洗头很难受;

4、孕晚期准妈妈不要吃太多食物,控制糖分,甜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为摄入过多的食物营养过剩,胎儿容易变成巨大儿不利于顺利生产;

5、每周要按时参加产检,及时了解胎儿情况,听取医生的建议,不符合顺产条件那么要及时决定是否剖腹产。

最后要经过专业的医生进行产前检查才能确定。入盆了胎头是摇不动,是固定的,而没有入盆的,胎头是可以晃动的,而且胎头与耻骨之间有距离。有些孕妈咪在胎儿入盆后,错把腹部的阵阵发紧和坠痛感误以为是分娩的征兆,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临产前的征兆。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