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怀孕 > 注意

胎宝宝缺氧有这3大症状!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2-15 22:02:24编辑:米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孕妈妈都很关心胎宝宝的发育情况,而子宫内的供氧充足与否对胎宝宝发育至关重要。你的胎宝宝氧气充足吗?来检测一下,如果有这些症状,比如胎宝宝发脾气生闷气之类的,则有可能是胎宝宝缺氧了,孕妈妈赶快给它爱的供“氧”吧!

如果有这些症状,可能是胎宝宝缺氧了

01胎动改变

胎宝宝生闷气或大发脾气,

ta可能缺氧了

胎动原本是胎宝宝正常的生理活动,一般怀孕18周-20周以上的孕妈妈都可以感知到的。不过胎动的频率、胎动的时间、胎动的位置等都因人而异。

虽然跟胎宝宝性别无关,不过在胎动时,有的孕妈感觉到的胎动比较柔和,次数较少,也有的孕妈感受到的胎动动作大,次数多。这些都是正常的,无需担心。

不过,如果一个原本活泼的胎宝宝突然安静,这有可能是缺氧的信号。别看还在肚子里,但是胎宝宝已经会想办法引起你的注意了,它会为了降低氧的消耗而突然变得安静,嗯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在“生闷气”吧。

另外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原本安静的胎宝宝忽然变得非常躁动,这也可能是缺氧的症状。这是由于宫内缺氧影响到它的中枢神经,惹得它大发脾气了。

所以,胎宝宝发脾气,无论是生闷气还是躁动不安,孕妈妈都要引起注意。一般来说,如果胎动低于10次/12小时或超过40次/12小时,则有可能是胎宝宝在宫内缺氧的信号。

可能还有些粗线条的孕妈不知道怎么计算胎动,不如这样做吧,计算胎动时可取坐位或卧位,每日早、中、晚在固定的时间内各数1小时,3次相加的数值乘以4,即为12小时的胎动数。

02胎心异常

胎宝宝的心跳过快或过慢

ta可能缺氧了

胎儿的正常心率是120次/分—160次/分,胎动后可以高于这个范围,然后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胎宝宝平静的时候,如果低于这个正常范围和高于这个正常范围,都说明胎宝宝处在窘迫的状态,是缺氧的表现。

怎么听胎心呢?如果宝宝在宫内胎位正常,在孕妈下腹的左侧或右侧即胎背所在的一侧,准爸爸可借助简单的器械听取。也可以采用家用多普勒胎心仪来听取,记得是胎背的一侧,宝宝越大越好找,孕晚期熟练的宝爸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胎动减少前,出现胎心过频,若超过160次/分,为胎宝宝早期缺氧的信号;胎动减少或停止,胎心少于120次/分,则为胎宝宝缺氧晚期。听取胎心的位置应在医生指定处,但需注意,若胎心异常,则应间隔20分钟再听;如胎心快,还应在没有胎动时复听。

这个虽然算不上胎宝宝“发脾气”,不过它的心率确实也需要准把准妈们多多关注。只有宫内供氧充足,胎宝宝的心率才会正常哦!

03胎宝宝发育迟缓或生长停滞

ta可能缺氧了

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就由一个小小的受精卵长成可爱的小BB,这个成长与发育的过程,既快速,又缓慢,让孕妈妈等得心急,却又因为一直有憧憬而无比甜蜜。

如果你是一位称职的孕妈,那么一定会搜罗各种资料,想时时知道宝宝发育的最新状态。不过,也有一些粗线条的孕妈咪,自己过得糊里糊涂,对胎宝宝发育过程也懵懵懂懂。

一般说来,胎宝宝生长情况可以测量子宫底高度 (耻骨联合上方到子宫底最高处距离)得知。正常情况下,妊娠28周以后应每周增加1厘米左右。孕妈可定时在家里或到医院测量。如果持续两周不增长,则应作进一步检查。

如果胎宝宝发育迟缓或生长停滞,很有可能是供氧不足(当然,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这种情况要看看医生怎么说)。所以,为了胎宝宝的健康发育,各位孕妈一定要重视这回事儿,定时监测胎宝宝生长情况哟。

缺氧会让胎宝宝“很受伤”

如果胎宝宝出现了前面所讲的那些症状,孕妈可要注意了,因为缺氧会让胎宝宝很受伤。只要大家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了,就算是我们大人自己缺氧,尚且都性命攸关,更何况那么脆弱的胎宝宝呢?

缺氧会让胎宝宝很受伤,可不是吓唬你玩的。如果子宫内缺氧,轻则会让胎宝宝发育迟缓,造成胎儿永久性脑损伤,导致智力低下、感染疾病;重则还会导致胎死腹中或新生夭折的恶果。

尽管现代有许多仪器设备能监测出胎宝宝的缺氧情况,但由于条件限制,许多孕妈妈无法时时刻刻受到医疗监护,因而导致少数胎宝宝缺氧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

所以,孕妈如果发现了前面所讲的3种异样情况,有可能是缺氧的胎宝宝早期发出的“SOS”,孕妈妈一定不要放过自身所感受到的任何蛛丝马迹哦!

如果发现宝宝缺氧该怎么办呢?

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因为有可能出现很凶险的情况。我们之前也发过这样的案例,有的宝宝缺氧是因为发生了急性胎盘绕颈,扭转或者打结,耽误几个小时宝宝的命运就完全不同。

当然,也有的时候检查并无大碍,宝宝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缺氧,比如妈妈本身缺氧。这时候妈妈吸氧会有一定缓解。

但不管怎样,及时去医院检查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