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江勤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最近有家长抱怨看不到孩子,言辞很激烈,我很受伤。前面说过,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去看孩子,也是减轻产后抑郁的良方。但很多时候,父母想去探视时,经常被告知,NlCU是封闭的,不能探视。为什么?让我远远的看一眼也好?医生的回答常常是:全封闭是因为新生儿容易感染,出入的人越多,感染的危险越大。真是这样吗?
简而言之:不全是这样。
在欧美,NlCU并非封闭的,家长虽然不能自由出入,但任何时候想见到孩子都可以,在入口登记就行。很多lCU鼓励探视,并提供躺椅让父母与孩子多待一会儿。这种比较人性化的方法,为何在国内不能实行?
所谓橘逾淮为枳,国内外的情况有差别,照搬会出大问题。
一、国内外医护人员配置不一样
国外护士配置非常多,我待过的一家NICU含24张重症监护床,36张普通病床,共有护士近两百人(部分非全职)。重症监护室一般一名护士照顾二名婴儿(最多一名为呼吸机治疗)。普通病房一般1对4-6名婴儿。我们病房的规模相似,共有护士50余人(全职)。国内一名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一般护理5-6人,普通病房一般10来人,甚至高峰时......。想象无止境。
想象一下,去看孩子希望有医护人员陪同和介绍病情吧?要是没人搭理,肯定感觉很差。而护士在每3-4小时内要给5-6名孩子做一圈气道管理丶换一圈尿布丶喂一圈奶,还要做好记录。一轮结束,下一轮又要开始了。如果她停下来介绍病情,势必影响婴儿的护理工作。
可能有人说:为何不多招一些护士?答案很简单:招不到。没有护士那让医生来接待行不?答案也很简单,没人,医生比护士更难招。电视剧里医生护士在闲聊、喝咖啡、谈情说爱的场景,NICU里是绝对没有的,许多人都是跑着完成工作,一天步行个7-8公里是家常便饭。为什么招人这么难?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关部门”更知。
二、自己看,不用医护人员陪同行不?
这里要说一下国外的情形。在欧美,孩子的监护权属于父母,只有父母可以直接来探视,其他人包括祖父母或其他亲属都需要经过父母同意才能探视,可不像我们国内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要求来看,冒认亲属的事情屡见不鲜。另外说实话,外国人比国人依从性高太多。您可以拍砖,但是实情。老外探视时,规规矩矩登记,排队,让洗手时一丝不苟,进病房很规矩不乱碰,不大声,到时间就走不啰嗦。也不会好奇看别人的小孩。他们会花很多心思来为孩子营造住家的气氛,表示家人与孩子同在,不会去挑医院的毛病。父母会做些标识和鼓励的话,诸如“碰我前请洗手”、“我今天很棒,氧气下调了”、“今天开始吃奶啦”,会把家人的合照放在暖箱上等等。遇到结局不好也会对医生护士表示感谢,不会大闹病房。
大多数国人也是这样,但少数人根本不拿医院规定当回事。进病房后不洗手,东张西望,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还有家长进来后到处挑毛病,什么孩子吃得奶太冷、衣服没穿好、手上怎么有破皮、怎么有皮疹等等。还有人说,昨天我怎么怎么了,今天为何不行?说实在的,这些细节我们有成套的规范,皮肤护理、配奶、防跌倒意外等很细,因为每一个细节出问题会影响很多个孩子,所以我们的规范都经过反复的修订,可以说详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根本不需要家长来操心。再说了,哪个医生护士跟孩子有仇?新闻里讲的医院里虐待婴儿最终都被证明是假的或者误解。可以说,医生护士在这上面虚耗了大量的精力。有没有发生过意外损害、用错药?当然有,是人就会犯错。建议家长们多花些心思为孩子尽力,而非查找医院的失误,行业自有规范。我收到过家长为孩子写的诗和文章,有家长为孩子录制音乐,但是太少太少。
更不用说病情危重或结局不佳时,有的家长完全不顾及病房里其他孩子的安危,怀疑一切并在病房大闹,让我们害怕。少数人的破坏性行为足以影响整个群体。
三、外国人实在是少,少的可怜。国人实在是多,多的吓人。
我们病房有80-90个婴儿,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婴儿有两个人来探视,就是近200人,就算只来一半,也有近100人。这种盛况,只有菜市场可比。感染不增加才是怪事。国外进ICU既不用穿隔离衣也不穿鞋套。国内要是不穿鞋套,我敢说不出一周,那地板就会被踩的跟大马路一样脏。
四、孩子是来治病的,不是旅游观光。
如果口袋里只有30块,还是去世界著名餐厅麦氏或肯氏吃个Combo实惠,别去The Bund喝咖啡了。欧美有些NICU都是单间,一应设施样样俱全。国内其实也有,在一些高级的私立医院。硬要花公立医院的钱,获得私立医院的服务,是不可能的。还是不要跟国外比,好好想想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做到最好。
家长只是关注自己有没有可能看到孩子,而我们需要考虑服务的改进所需要的场地、人员、设施。没有社会和政府的投入,一切都是梦话。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安全问题。所以要互相理解和支持。
前面说的是一些实际问题,可能很多人以为我反对开放NICU。恰恰相反,我一贯支持父母能来NICU自由探视孩子,致力于建设人性化早产儿家庭式病房(Infant-friendly)。但是,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我们已经开始如下措施:
1、可以来抱乳:适合能离开暖箱和治疗设备,病情稳定,能自己吃奶的婴儿。家长可以来病房门口登记预约。目前工作日下午每天可以接待8-10名家长。要知道我们病房本来就不够用,专门拿出来一间做这个,我们还在想办法扩容。而且这绝对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家长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知道背后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承担的风险。
2、可以来做袋鼠护理:适合位于暖箱内不会自己吃奶的早产儿,病情稳定。开放有限,需要预约。因为每一个妈妈过来做袋鼠护理,我们需要至少派1名护士全程陪同。
3、危重症可以来探视:一般根据病情需要,主治医生会约家长来探视,没有固定的时间。
4、每周1、3、5进病房探视:我们在逐步延长探视时间和开放的范围。这需要逐步投入人手,前面说了,如果一下子完全开放而缺乏管理,病房就会像菜市场一样。循序渐进,同时加强管理,就会避开风险,不影响孩子的治疗。
5、每周固定的病情询问的时间:这是我们传统做法。最终希望通过开放病房探视,取消这个方法。
6、微信推送婴儿讯息:目前主要推送奶量、体重,每周可以发送一张照片。会慢慢细化内容。
7、视频探视:我们可以提供,但是家长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看不清。孩子离开父母的确令人心痛,改进是无止境的。如果大家有好的建议,可以告诉我。能做的,我们一定尽力去做。做不到的,请大家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