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龄前 > 护理保健

4岁男孩睡觉脸被憋紫!竟是因为妈妈常用这个东西!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5-05 22:06:34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这几天南方气温骤降,江苏扬州的4岁乐乐,也陷入了“换季生病”的怪圈,每天晚上睡觉都喘气不止,有时候小脸都憋紫了。最后不得不把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出来,把乐乐妈妈吓一跳······

事件回顾

男孩乐乐今年4岁,在扬州市区一所幼儿园读小班。自从进入秋冬季,奶奶就不断给乐乐增加衣服,可是,乐乐仍然止不住咳嗽。奶奶说,去年她带孩子时,孙子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今年本想着给孩子多穿点衣服,防止再发作,谁晓得根本不起作用。

乐乐妈也发现,儿子原本很少生病,根据以往的经验,乐乐妈给乐乐服用了些药。可10多天过去了,乐乐的咳嗽不仅一点儿也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晚上,咳得都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呼吸声也特别重,喘得小脸都憋紫了。”

给他加衣服保暖,他却依然咳嗽不止,妈妈根据以往经验,喂了咳嗽药,也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一家人头疼,只好去医院,医生却告知:乐乐患了哮喘,而且已长达2年之久!

乐乐妈感到不解,家中也没养猫狗等宠物,孩子也很少对什么食物过敏。“我就觉得纳闷,始终找不到过敏源。”

经过主治医生详细问诊,最终得出结论,让乐乐患上哮喘的“元凶”,居然是乐乐妈长期喷的香水。

据了解,乐乐妈平时比较爱美,尤其喜欢喷香水。在乐乐就诊的过程中,主治医生张主任说都能闻到乐乐妈身上浓郁的香水味。“孩子母亲身上的香水中含有花香的成分,气味刺激也是导致婴幼儿过敏和哮喘的一大因素。”

香水竟然也能导致儿童患上哮喘?当然

很多家长对哮喘病的病因都有一定误解,他们认为哮喘病是遗传病,如果家族没有哮喘病史,那么孩子就不会得哮喘病。其实不然。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儿童哮喘最常见的其实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像化妆品、香水、空气清新剂、抽烟、烫染头发等,但如此重要的常识,却常常被家长忽略。

到底哪些东西,容易让宝宝患上哮喘

●过敏原:花粉、灰尘、柳絮、宠物的毛发和粪便、羽毛、尘螨、霉菌(尤其是加湿器里的霉菌)、蟑螂、鱼虾蟹等异质蛋白等。

●刺激物:吸烟或者烧炉子所产生的烟雾、香水、喷洒的烟雾、强烈的化学制剂或者气味等。

●病菌感染: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及其毒素,比如各种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感染。要知道,感冒、流感常常是哮喘发作的诱因。宝宝的哮喘可以与鼻炎、咽炎、扁桃体炎、肺炎等同时发生。

●某些食物:海产品、鸡蛋、牛奶、香料、冰冻食物等,也可能是过敏原。

●剧烈活动:大运动量锻炼、大哭大笑、大叫大闹等。

哪些症状表明,宝宝可能有哮喘

宝宝患有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分早期发作表现、典型发作时表现。

早期发作时,儿童因受到变应原、冷空气或其他诱因的刺激,容易出现上呼吸道过敏的症状,如眼痒、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由于婴幼儿对痒的表达困难,往往仅表现为揉眼、搓鼻等。进一步的表现为上腭痒、咽痒、干咳和呛咳。这些症状通常在哮喘发作前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典型发作时,患儿呼吸频度会加快、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张口呼吸、鼻翼扇动,还伴有咳嗽。一般病初为干咳,发作消退时咳出白色粘液样痰。严重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紫绀、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预防宝宝哮喘发作,家长该这么做

宝宝患有哮喘,除了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之外,家长平时的预防也至关重要。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预防宝宝哮喘的发作呢?

●打造良好的环境,远离过敏原

尘螨常常生长于居室的皮毛制品或其他柔软的物品中,所以应定期高温热水烫洗或者日光暴晒被罩、枕套、窗帘和床垫,不要铺地毯。也不要在家中养猫、狗、兔、鸽子等宠物,更不能让这些动物进入哮喘宝宝的卧室。

另外,患哮喘的宝宝一般体质较弱,也比较敏感,当冷空气到来时最容易犯病,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能让患哮喘的宝宝受凉。尽量少吹空调,避免风扇冷气直接对着宝宝的身体吹。

●选用性平、性温的食物

比如谷类应当以大米、玉米、糯米、燕麦为主,小米、荞麦、绿豆、薏仁这些性凉的食物尽可能少吃。

肉类应多食用牛肉、猪肉、鸡肉、鳝鱼这些性温、性平的,而螃蟹、蚌肉、螺蛳、蜗牛、鸭肉这些性寒、性凉的就要尽量避免给宝宝食用。

●平时多进行户外运动

切忌不可因为害怕宝宝哮喘发作而过分限制宝宝的体力活动,应让宝宝在无风的天气里经常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照射,不断增强宝宝身体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减少过敏反应。如果宝宝正处于哮喘发作期,则应注意休息。

●保持良好的情绪

研究发现,哮喘的发病常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有关,因此爸妈应特别注意调节宝宝的情绪,要有耐心。对哮喘宝宝要多进行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消除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你可以通过暗示、说服、解释等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