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龄前 > 护理保健

25%,让孩子有机会远离抑郁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5-06 03:03:06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前阵子,因为一个人,有个名词曝光率颇高——抑郁症。其实抑郁症并不罕见,它就在我们身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也就是说身边每二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算算你认识多少人,抑郁症的可能潜伏者又有多少?

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又不那么随处可见呢?因为羞耻感!我们通常把抑郁症和精神病挂钩,而普通人面对精神病患者通常是要敬而远之的。这让最需要亲和力要素,和粉丝打成一片的明星们如何大方承认自己抑郁,从容就医呢?事实也是如此,我国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不足一成。

有人觉得抑郁嘛,无非是心情不好,多找人聊聊天、散散心,至于到正规医院找精神科大夫大把吃药嘛。可是你知道吗?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想法是不可开导的,开导和散心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效果,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疲劳感,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突然能行走一样。 重度抑郁症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而不是普通人和心理咨询师,他们中相当部分的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作为亲人或者朋友,少一点闲言碎语和无用的安慰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
抑郁症病人为什么会有自杀这种可怕的想法呢?

七八十年日本电影《追捕》中一有个情节。 高仓健饰演的警探杜丘被强迫吃了一种药叫“中枢神经阻断药”,行为受人支配,被人命令从楼顶跳下摔死。于是,在高楼顶上,坏蛋指挥杜丘: “你看,多么蓝的天哪。” “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一直往前走,不要往两边看。” “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 “现在你也跳下去,跳呀,快跳啊。”

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们经常会有类似的经历。一如《追捕》中从高楼一跃而下的受控制者,有个小人会在脑子里一直循循善诱。“去死吧,死了一切痛苦就都结束了。去吧,快去吧……”也许一二天, 甚至一二月你都能无视这种呼唤,可抑郁症患者是几十年如一日经受这样的罪恶诱惑的。某一天碰巧遇到点糟心事,一个没抵挡住,也许就从了。
那抑郁症又是如何产生的?

莫衷一是,尚无明确的定论,但大体逃不脱四大归因。

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

其次是生物化学因素:现代科学通过临床观察抑郁症患者,检测抑郁症患者的脑部数据时,发现93.2%的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分泌功能紊乱。

然后是环境因素和应激:亲人的离去,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发生与躯体疾病有关,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

最后是性格因素: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且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

四大因素中,遗传因素不可改变,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和祖先;生物化学因素不可改变,鬼知道那些脑神经分泌的机理呢,也许正如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哩;我们能改变环境,我们能预先对应激有心理准备吗?貌似也不成。只有性格因素,作为孩子后天性格养成的参与者,我们家长可以充发挥主观能动性,给孩子心灵种下一颗欢乐而不是抑郁的种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得好: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什么意思呢?自己觉得自己好才是真的好,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都是浮云。猫在镜中看到自己是一只老虎,那么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只老虎。

生活中通常有那么两类人。我的朋友阿水是个常有理。朋友聚会聊天,到最后话语权总落在他手里。聊天涉及话题,甭管是不是阿水擅长领域,他总能扯出一套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圈定。他总是那么自信满满,对自己的观点笃定而坚持,哪怕是玄之又玄的歪理,聊到最后众人也会被阿水的信念所折服,纷纷拜倒在他石榴裤下,歪理最终成了真理。阿水做事自有一股子冲劲。在他眼里没有干不成的事,区别只是愿不愿意下狠功夫去干。什么谋定而后动,什么三思而行,什么未雨绸缪,阿水才不管那一套,想到了就去做,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了,然后想办法再去克服。超有自信的阿水认为,只有面对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总是在那里空想有什么用!阿水是个行动派。在我眼里绝对是个自我评价炒鸡爆棚的人。

相比阿水,我却是个空想家。有了好想法,往往先考虑到即将面对的困难,掂量自己的实力之后,总觉得没有完美解决困难的办法,于是好想法最终也仅限于空中楼阁;有时候,自己明明很有实力完成某项工作,却总是产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念头,于是又踯躅不前了;还有的时候,往往已经圆满完成了一项工作,而周围也赞誉一片,自己却难有满意的念头,总是觉得还不够好。我也许应归于自我评价很低的那类人吧。这可能和我小时候父母的严格管控,不许这不许那,只允许拿成绩说话的教养方式有关吧。
自我评价高的孩子往往乐观开朗有自信,而自我评价低的孩子谦虚有余自信不足常常杞人忧天。

大家可以来感受下面两段对话。“妞,晚餐想吃点啥?”“米线!”“能不能有点创意,每次都是米线。”“那火锅。”“有没有搞错,大夏天呢!”“那肯德基?”“妈妈没告诉你吗,垃圾食品要少吃,你不怕提早发育?”“那随便吧……”“我可让你选择了,你自己放弃的。老公,要不咱们去吃妈妈菜?经济实惠又营养!”

“宝贝,妈妈想睡个懒觉,不想做今天的早餐了。”“就知道,想吃点啥?我去买吧,真是无奈啊。”“油条,生煎包!”“早上吃这么油腻的东西不好吧?”“那还能吃啥?”“包子、馒头、馄饨、稀饭、豆腐脑什么的。”“都能选?”“嗯,你给的起钱就行。”“钱给你,母后的早餐就靠你了,爱你么么哒。”

用否定变相限制了自由,导致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对自己没信心,意兴阑珊。而家长恰当好处地装傻充愣,扮可怜扮懒惰,却调动了孩子的独立与自信,增强了成就感,导致自我评价上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可以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尊重的需要来自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己的信心。而当你的孩子吸收了足够多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他才能慢慢学会尊重自己,为了更好地尊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

孩子出生伊始,有很长一段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只有家庭,甚至面对的仅有父母亲,父母亲对他的反馈就构成了全部的社会评价,孩子通过这种社会评价慢慢形成初级的自我评价系统。父母对孩子的言语、行动是否及时应答,应答的程度如何,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应答,对孩子开始形成怎么样自我评价都至关重要。可以说,孩子心灵土壤播种的第一颗种子,是喜悦是忧伤是兴奋是沮丧完全取决于父母。

我一直希望柴火妞心灵埋下的第一颗种子名叫“得瑟”。为此一家人从柴火妞一出生开始将赞美进行到底。柴火妞才刚刚学会走路和言语,家里开始充斥着“柴火妞你真棒!”“柴火妞你今天真漂亮!”“柴火妞你好乖啊!”“柴火妞你真聪明!”诸如此类的肉麻话。但凡柴火妞的一点小成绩、一点小进步、一点小创新,都逃不脱大人们的法眼,放大十倍去赞美去渲染。竖个大拇指啊、给颗小糖什么的小恩小惠,从不吝惜精神、物资激励。当然,肯定与鼓励会在点子上,不盲目不颠倒黑白。渐渐地柴火妞开始学会将赞美回馈给大人了。“奶奶你真漂亮!”“爷爷你真厉害!”“爸爸你力气好大!”“妈妈你好聪明!”

至此,一颗积极自我评价的种子算是种上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给这颗种子浇灌以信任、支持、赞美、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营养药水。再不济,我想柴火妞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机会与抑郁绝缘了。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