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顽强、要乐观、要愉快——别让孩子输了幸福感,请注意3个细节。所有人的生活中,都会发生好事和坏事,所谓的“快乐”和“不快乐”,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态度。
经常感到快乐的人,更倾向于看到生活中更多积极的方面,即便是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是如此。比如:
做错事了,就自嘲地幽自己一默;
事情办砸了,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思考其他补救的办法,思考接下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这样看来,快乐和顽强是相关的。
爸妈们肯定有这样的经验,把一个刚刚会爬的宝宝放在垫子上,再在她前面放上玩具。一开始宝宝肯定很小心,动都不敢动,每隔几秒钟就看看妈妈,一旦确认安全后,他才会爬过去玩玩具。
孩子觉得安全时,会感受到积极情绪,才愿意去探索和冒险,向外扩张,构建认知、社会和身体资源。
而探索,也使得孩子更有控制感,这种控制感又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情绪,互相形成正反馈,就像一个螺旋楼梯一样,扶摇直上。
孩子嘛,当然难免发脾气、大哭大闹、打架……爸爸妈妈一对上这些事儿,心里一着急,很容易就把各种育儿建议、方法都忘记到脑后去了。
即便这样,爸爸妈妈也不用太过自责,养孩子的时候犯点小错无可厚非,但大方向我们肯定是明白的:
帮助孩子构建积极的情绪和人格特质。
主动帮孩子构建积极的情绪,比时刻想着如何化解消极情绪更加重要。
分享几个帮孩子构建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一、玩同步游戏,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影响力
啥叫“同步游戏”?很简单,宝宝做什么,爸爸妈妈也跟着做同样的事情就好了。比如:
宝宝敲了两下小鼓,我们也跟着敲两下。宝宝可能会抬起头来看我们,然后自己敲三下,我们也跟着敲三下,宝宝就会笑得很开心。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学习到:我的行为能影响到别人,我是很重要的!
用同步原则选玩具:
同步游戏的原则,也可以帮助爸爸妈妈给孩子挑选到合适的玩具。
当宝宝的能力,和玩具的挑战相匹配的时候,这个玩具就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满足感。
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宝宝是否喜欢,然后挑选那些能让宝宝通过自己的动作来发生改变的玩具。
比如,宝宝一摇,就能发出声音的拨浪鼓,一捏就能发出叫声的小鸭子等。
总之,让宝宝可以通过自己压、拉、捏、戳等动作,得到玩具的回应,从而收获满足感。
二、“是”和“不”
“不”这个词在孩子的生活中,确实很重要,因为它表示限制和危险。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么重要,“不”才不应该被滥用。
说“不”的时机很珍贵,尽量留到需要制止真正危险、或面对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再说。比如:
不能玩火、不要在马路上疯跑。
然而有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不行”,是为了避免孩子给我们大人带来不便,而不是真的为了避免孩子发生危险。比如:
孩子想自己拿饮料杯喝饮料,妈妈却大声说“不行”。
妈妈其实是怕孩子打翻杯子,弄湿衣服地板,从而给自己带来不便,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危险。
所以,这种时候,爸妈应该提醒自己用替代的言辞和方案,比如:把饮料杯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或是说:
“小心点,妈妈帮你扶着。”
为什么要少用“不”?
想想一下,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都是父母愤怒、焦急的“不要”、“不行”、“不可以”……那在进入一个新情境的时候,要接受一个新挑战的时候,孩子心里的声音是“不”,还是“是”呢?
三、重视睡前最好的时光
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具也高级,不一定就能感到快乐。
真正和快乐有关的,是孩子的小脑袋里有多少积极的记忆、期待、信念,每天有多少好的想法,有多少坏的想法。
匹兹堡大学有两位心理学家曾经统计过人们拥有的积极和消极想法的比例。他们发现:
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1:1
不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2:1
爸爸妈妈们可以利用睡前最好的时光,来塑造孩子的积极心理比例,并希望它们能内化到孩子的生活中。比如:
睡前,妈妈和宝宝抱在一起,妈妈问问宝宝:
亲爱的宝贝,今天你做了哪些很喜欢的事情?
于是妈妈和宝宝一起回忆今天遇到的开心、愉快的事情。
接着还可以问问宝宝:
宝宝今天有没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呢?
如果宝宝跟妈妈讲述了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妈妈可以先对宝宝的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把这件不好的事情,解释为小范围、偶尔发生的事情(这很重要,否则,孩子会觉得不好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还会长久地追随自己,就不太可能乐观得起来了)。
最后,和宝宝分享一下解决办法。
比如:
宝宝:琪琪把我的小黄鸭抢去玩了。
妈妈:哦,这真不好,你当时一定很生气吧?
宝宝:嗯,非常生气
妈妈:我也不喜欢琪琪抢你的小黄鸭,不过琪琪还小,她喜欢你的小黄鸭,却不知道怎么跟你说,等她大一点,就会知道好好跟你说,而不是抢你的小黄鸭了。
宝宝:或许是吧。
妈妈:看来你今天过得不错,有8件好事,才有1件坏事。
宝宝:啊!一天有8件好事啊!
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 就指出:
良性的情感,会拓宽我们的精神关注点。
喜悦、有兴趣、满足这样的情感,会给人创造出游戏的迫切需求,让人变得更有创造性,使生活更有滋味,去寻求心的体验、整合以及成长。
即便是在承受压力的时候,良性的情绪,也使得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更有创造性,从而更主动地应对逆境,而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停顿下来。
在孩子7岁以前,这种积极教养孩子的方式,主要在于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改变孩子对生活的看法,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好消息,而不是消极消息。
到7岁以后,爸妈们就可以看到孩子的优势凸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