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并不是嘴上说的那样简单。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爸爸妈妈所有的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每时每刻每个场景都可能潜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运。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表现出来的,却并不一定是爱。生活中,父母的这几种行为,可能会伤到孩子。
第六:夫妻互相拆台
一对夫妻经常互相挖苦,当着孩子的面,把日子过成了“互损”模式。爸爸嫌弃妈妈读的是野鸡大学,妈妈嘲讽爸爸虽然是学霸,但薪水对不起学霸两个字。
有一天,孩子对着要查检作业的妈妈说:妈妈,爸爸说你是“智障”,你就别检查了,我怕你会算错。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互相诋毁、拆台,甚至大打出手,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恐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甚至会让孩子变得不尊重父母。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择偶观。
夫妻沟通,请从好好说话开始。
在孩子面前不诋毁伴侣,是为人父母的一种修养。
第五:唠叨是把小刀
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最反感父母?
点赞最高的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或许你会说:唠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但一定要谨记,过度唠叨可能会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唠叨属于父母的一种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对孩子身心的控制。
为了逃避压力,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会启动来“选择性失聪”拒绝或抵触父母的唠叨。
父母与其唠叨,不如采取“少说、多听、多行动”的策略,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
第四:无原则的妥协
很多家长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比如和孩子提前说好:逛商场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看电视一次只能看半小时。
但,往往又架不住孩子的死缠烂打。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妥协了,玩具买了一个又一个,看电视时间延长了一次又一次。
父母的妥协,只会让孩子认为规则不重要,让他们误以为所有规则都是可以随意践踏的。
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在拒绝孩子的时候,不要急着和孩子去争辩,可以在事后等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第三:让孩子听话
听话的孩子,最容易养成的一种性格就是“讨好型人格”。
一个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小孩,是一个自我认同感非常低的人,他们会压抑自己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别人,哪怕这个人自己压根不喜欢。
让孩子成为孩子,允许他们任性,允许他们说“不”,赋予孩子选择权。父母应该停下来,认真聆听一下孩子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
第二:说话不算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生活中,家长有时候会很不走心地许诺孩子:看一场电影,送一个玩具,玩一次游乐场。
也许你只当这是哄孩子的一个策略,却不知道孩子已经走了心。
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亲手毁掉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请和孩子说明原因,并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第一:手机不离身
有人说,毁掉孩子的第一杀手,不是打骂不是离婚,而是手机。
父母玩手机的行为,不但威胁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是伤害到了亲子关系。
一位小学教师给她的二年级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你最不喜欢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不喜欢?
其中有4名孩子写到:希望手机从未被发明过,因为他们的父母对手机太过依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是啊,孩子要的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一个全心全意的陪伴。别再让手机,成为亲子关系不可逾越的鸿沟了。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时候,孩子也能为父母指明方向。
趁着孩子还小,趁一切还来得及,停下来,慢下来,用心聆听一下孩子的心声。
给予孩子爱,并从孩子身上学会爱。
孩子,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余生请多多关照。
人生这趟马拉松,我们相互扶持,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