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和孩子较劲不好,但是不较劲,会不会惯坏孩子?
我知道动不动给孩子给孩子甩脸子、逼孩子让孩子小心翼翼讨好大人不好,那孩子做了错事就是不认错怎么办?
我也不愿意陪孩子写作业,那他自己写不完作业怎么办?
管得太多太严格,担心压抑孩子的个性和自我,管得太少太宽松,又担心孩子骄纵无度,当爸妈的,每天都好像在走平衡木、压跷跷板,着实不易。
如何做到不较劲、不控制,还不会纵容和惯坏孩子?爸妈教育孩子,要管什么,管多少?家庭教育的“度”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详细说起来,可能几本书都说不完,但真心爸妈还是认为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找到一个适切的尺度,那就是:
当我们想管孩子时,先想想,这件事它到底影响了什么?
这件事它到底影响了什么?带两个孩子,每次遇到“要不要管”的抉择,我们都直觉性地会先在心里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的原则是:
-
如果这件事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就非管不可;
-
如果这件事影响的影响极其微小,和孩子的身心发展无关,就一定不要管。
比如,老师投诉孩子今天没完成作业,我们就会管,但孩子写作业花了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是7点开始写还是7点10分开始写,我们就不管;
孩子想在上学日玩电脑游戏,我们就会管,但在周五周六六周日约定可以玩游戏的时间,他在玩什么,我们就不管(关于游戏内容,我们平时有讨论,孩子选择游戏,有他自己的“格调”);
孩子某一门的成绩大幅下跌,我们会管,但孩子某次考试错了几个题,哪个题该不该错,我们就不管;
孩子爱不爱“叫人”我们不管,但孩子对长辈说话没礼貌,我们就会管。
孩子在家吃不吃青菜我们不管,但孩子吃饭时把好吃的都抢自己碗里我们就会管。
孩子磨蹭不磨蹭我们不管,但孩子守时不守时我们就会管……
我们自己的经验是,一旦爸爸妈妈头脑里建立了“这件事它到底影响了什么”这个判断标准,孩子哪些事要管,哪些事不要管,你就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如何判断这个影响重不重要?
当然,不同的爸妈对“这件事到底影响了什么”的判断,也会不同。比如两个最让父母操心的地方——孩子学习和孩子的习惯,大家的判断标准就很不相同。
我们认为陪孩子写作业,会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所以选择不陪,但更多爸妈认为是否陪孩子写作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坚定地认为要陪。
我们认为孩子一天不洗澡无关紧要,但有的爸妈认为,这事关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所以孩子说不洗澡,就一定得管一管。
每对父母都有自己的观念,大家一定没有办法找到同一个标准。但我们还是认为,每个家庭,都需要建立起一个基本的、不过宽、不过严的框架,以让家庭教育这件事,有个基本的尺度,不会变成“我说行就行,我说不行就不行,我高兴时这件事就行,我不高兴这件事就不行”。
我们家的框架,可以用这三句话来概括:
-
是否伤害自己;
-
是否伤害别人;
-
是否破坏普适的社会规则。
是否伤害自己——包括身体、观念、心理、行为、品行、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合作能力等所有关乎一个人是否成为一个健康、独立、负责、有能力、有高贵品行的个体的因素。
是否伤害别人——包括身体的损害、他人利益的损害、对别人的不尊重、你的自由是否侵害到别人的自由等等,这个别人,既包括父母、手足,也包括老师、同学、路上遇到的陌生人。
是否破坏普适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主要包括学校的规则、公共场所的规则等等。
用这个框架来衡量,很多生活琐事,会被我们认为无关紧要,不需要爸妈去管,但也有很多不在其他爸妈关注范围内的东西,我们会看得非常重要。
比如我在悟空问答上遇到一个问题:坐卧铺车,孩子在中铺不小心把可乐撒到了下铺的人身上,怎么办?
“孩子打瓶盖的时候,车抖了一下,一晃,撒了出来,妈妈一直道歉,擦拭,结果人家没说原谅,气呼呼的,妈妈叫孩子说对不起,孩子也觉得很委屈,妈妈该怎么教育孩子?”
别人为什么不原谅你?那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问题所在:这不是道不道歉的问题,是你根本就不应该在别人头顶上开饮料!我们家孩子三岁前,就懂得了这件事。
再比同学动手打闹,很多爸妈会不以为意,甚至鼓励孩子玩耍时和小朋友推推搡搡,但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和他人的肢体接触,要有良好的尺度。
因为把诸多琐事归入不需要爸爸妈妈来管的范畴,实际上,我们“管”的事情非常少,所以在育儿这件事上,可能做得比不少爸妈都轻松;正是因为琐事管得少,我们也得以有更多精力,去“管”更广的范围——事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能否更好成长的事,都会在我们关注的范围内。
顾此失彼,孩子的家庭教育会有缺失爸妈如何给孩子适当的家庭教育,其实和爸爸妈妈如何持家非常相近。
一个家庭,要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稳定有序,才能正常运转。你既不能整天只顾整理清洁收纳,而不管家人饮食,让大家靠外卖度日;也不能只管在厨房里给家人做好吃的,让家人吃得白白胖胖,而脏衣服堆成山也不去洗;既不能只顾着给妈妈自己买买买,让孩子穿得乱七八糟出门,也不能只顾着把孩子打扮得美美的,而大人整天蓬头垢面……
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样,举凡观念、行为、习惯、品行、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合作能力……凡是和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发展相关的因素,都需要爸爸妈妈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均衡发展,任何一个方面有缺失,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都不能算是爸爸妈妈的家庭教育取得了成功。
但“顾此失彼,管得过少”的现象,其实在不少家庭都存在。
比如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是第一大事,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不是问题,所以他们常常是学习上管得太多,学习之外管得太少。
有的是认为孩子的习惯最重要,所以常常是在习惯上管得太多,习惯之外管得过少。
我甚至见过有父母非常认真地发问:“在重视孩子的学业之余,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呢?”心理健康这么重要的事,难道是要在“重视学习之余”,有空才随便管管的事吗?
吹毛求疵,父母和孩子会不停陷入对抗和“顾此失彼,管得过少”相对的,是“吹毛求疵,管得太多”。
我们还可以用如何持家来对照:要保持地面整洁,你可以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不故意往地上扔脏东西,但你不能要求他掉一根头发都捡起来。
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管束,真的是到了掉一根头发都得捡起来的程度,他们认为,我得让孩子各个方面都完美无缺,所以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得管到。
一位妈妈问我:我家一岁三个月了,最近开始洗脸要玩毛巾,吃完饭要玩碗,刷牙非要拿牙刷玩,玩好长时间不给我,硬拿走就哭,怎么办?
我回答她说:“就让孩子玩儿到尽兴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这是好奇,而爸妈要留意到孩子的好奇心,并给孩子机会,帮他满足好奇心。”
我是真的不能明白,允许一岁多的孩子玩一会儿毛巾、牙刷,会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父母,管得实在是太多太了。
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犯不犯错误”特别敏感,只要觉得孩子这里那里有一点点不对之处,就想着一定要管教、一定要让孩子改正,结果就是盯着孩子各种大小状况不放,把精力放到一些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上。
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妈妈可能就把他抓过来训一顿;一个三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就打她十下手板作为惩罚;七八岁的孩子说今天不想洗澡,大人非得给他讲半天每天洗澡的重要性,然后逼着他今天非洗不可。
真心爸妈特别反对这种吹毛求疵式地管孩子,这种管法,最后常常演变成在种种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和孩子较劲,而到真有重要的东西要管的时候,却发现管不动了,因为孩子已经被爸爸妈妈的吹毛求疵,培养出了事事和你纠缠、对抗的态度。
管,是关注和引导,不是管教为了回答“管孩子的‘度’,到底在哪里?”,我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很多“管”,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管,是关注和引导,不是管教。
管教的目标,是让孩子驯服于父母的管束,一旦我们想“管教”孩子,就不免陷入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和孩子较劲、无微不至地控制孩子的所有言行的误区。
而关注和引导,是说爸妈妈妈看到到底孩子成长的哪些方面,需要你的在家庭之内进行教育,然后通过温和有效的方式,引导孩子发展,是用“不较劲、不控制”的方式,实现“不纵容、不惯坏”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和“管教”完全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