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婴儿期关注我的一批朋友孩子也大一点了,最近收到几位老朋友的私信,都是询问孩子分房、分床睡觉的。孩子不肯分床睡该怎么办?
睡眠问题其实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牵扯很多心理行为问题。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会有交互作用的,睡眠的问题会使各种行为心理问题更频繁出现,孩子心理行为问题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睡眠。
分床和分房,是每个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但是在那以后,我从自己娃的分房睡眠中有一些新的感悟,既然有朋友问到,我就把分床睡眠和分房睡眠这两个主题分开更新一下吧,今天这篇内容是关于分床的。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况,所以在“如何安排孩子睡觉”这个问题上,也是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虽然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的睡眠方式是0-1岁的孩子睡在自己的婴儿床上,和父母睡在同一房间,但是不同文化下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有一个方式是我很感兴趣的,就是孩子从小就睡在自己的房间里,但是为了对孩子小时候夜间的需求及时响应,父母可以通过监听器或者视频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这种情况,孩子醒过来哭闹父母可以第一时间听到(或者看到),而父母房间里的动静,孩子那边就不会听到。
这种方式可以既可以给孩子提供及时的回应,同时也避免父母房间里的声音干扰到孩子。而从小就在自己房间里睡自己床的孩子,自然也就不用面临长大以后分床和分房的问题。
如果说担心这个方法有什么弊端,我觉得是睡眠倒退的那些日子里,父母两边跑比较辛苦。估计是刚放下回到自己房间躺下,还没有睡熟呢,孩子又醒了……
我所能想到的弥补方法是:在孩子的房间里也放一张大人的床,孩子睡眠倒退的日子里,每次哄睡以后,父母就可以就近躺下。
想分房?先分床
在国内,更普遍的情况是孩子出生后和父母睡在同一张床上,于是分床和分房就成了孩子长大一些后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
长期和父母睡一张床的孩子,我们通常建议在分房之前,先进行分床,作为一个过渡。而对于一些长期紧贴着妈妈睡觉的孩子,分床的过程就会存在拉锯。
比如有家长的留言说:“孩子小的时候晚上要喝几次夜奶,我为了偷懒都是让他和我睡一张床的。现在他已经2岁了,我想让他睡自己的床,可是每次他醒过来都会坐着哭,或者往我床上爬。”
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需要考虑是,从一起睡到分床,这个过程可以把节奏拉慢一点,并且根据孩子的感受和表现动态调整的。
一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准备一个小床,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床上用品(比如小包子喜欢的蜘蛛侠床单毯子,小团子喜欢的海绵宝宝),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床。
刚开始可以把这张小床放在大床的边上紧挨着,妈妈睡在靠近孩子小床的那一侧,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孩子的距离。即使孩子夜间醒来,只要他一喊妈妈,妈妈就能立即回应他,伸手拍拍他,往往孩子也能继续安心睡觉。
如果孩子入睡的时候要在大床上也没有关系,睡着后挪到小床就可以了。晚上孩子爬过来大床也没有关系,睡着再挪回去就是了。
逐渐过渡的好处:更好的安全感和适应
这个过程听起来似乎是妈妈在妥协,在做无用功,其实不是。因为这个过程有两个目的:1. 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要把他丢开,他想靠近妈妈,随时妈妈都是接纳的,不是硬性推开他;2.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适应一个人睡一个小床的感觉。
当孩子习惯了小床上睡觉的感觉,也没有感觉到妈妈有推开自己不喜欢的“危机”,而且自己有决定去哪里的自由,很多孩子会不再抗拒小床,也不会在晚上醒过来时惊慌失措。
更关键的是,妈妈的情绪是放松的,柔和的,这本来就会对孩子有安抚作用。
一些妈妈在考虑分床的时候,没有任何过渡,希望孩子马上就实现自己睡小床,自己也有些焦虑,所有孩子也很容易出现焦虑和压力,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这种情况下,孩子反而会更有可能出现夜醒夜惊,在晚上更多次出现要妈妈哄抱的情况。
欲速则不达,给孩子一个过渡期,大一点的宝宝还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或者帮助孩子建立“他的床是独一无二的”的概念,来更快帮助孩子适应分床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