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的自觉性差,你知道原因吗?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3-22 08:01:28编辑:琴琴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孩子的自觉性差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孩子的自觉性很差?孩子自觉性差该如何提高?下面看看孩子自觉性差该如何提高?

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做父母的我们需要常常反省,孩子究竟接收到了什么?会在自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教育错误,可以及时修正。

关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使用的语言,有意识地注意语言背后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听到了什么。

先来看看生活中两个常见的小场景。

第一个场景

女孩儿10岁了,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新生的喜悦漫溢整个家庭。妈妈逗弄小宝宝,随口说了一句,“看我的小乖乖长得好看极了,男娃娃的眼睛就是好有神采,将来啊一定最聪明了。”

旁边的姐姐听到了,是什么感受呢?

估计从此不愿亲近妈妈,同时把这刚出生的弟弟也讨厌上了吧。

这样的一句话,离间了姐弟感情,甚至让姐姐自我价值感降低,有被抛弃感。(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男娃比女娃好。男娃聪明,女娃笨。如果现实生活中,妈妈不满意姐姐的学习成绩,有可能让姐姐厌学。)

如果换成,“看我的小乖乖长得真好看,眼睛好有神采啊,跟你姐姐小时候一个样,不知道你能不能像姐姐一样聪明呢。”

姐姐听到这话,是不是很舒服呢,随即更喜欢妈妈,又爱上了弟弟?(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变成了:“小宝长得好看,姐姐也长得好看。小宝很可爱,姐姐很聪明。”这样的话无意间拉近了两姐弟的距离。)

孩子接收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做父母的我们需要常常反省,孩子究竟接收到了什么?我们会在自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教育错误,并及时修正。

第二个场景

几家人带着孩子一起聚聚。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围坐在小桌边画画,画得特别认真。其中一个小朋友小a 却在旁边溜达,时而看看小朋友们画画,时而摆弄手里的玩具。

小a 的妈妈说,“我们家小a 就是不画画,家里的画笔画纸一大堆,就是不画,估计没有画画的天分。”

小a妈妈话语里,从家长的角度能听出来:小a 妈妈希望小a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去画画,要不然也不会买一些画画用具。

可是,小a妈妈在众人前说这样一句话,是让小a 喜欢上了画画,还是让画画离小a的生活更远了呢?

很明显,从妈妈话语里,孩子听到的是:我家小a不喜欢画画,在家也不画,没有画画天分。

孩子接收的是这个,也许从此,画画和小a就真的绝缘了。

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我们家小a也买了不少画笔画纸呢,看得出来,他挺喜欢画画的,你看,他看小朋友们画,看得多有兴趣啊。”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变成了:我家小a喜欢画画,喜欢看小朋友画画,对画画很有兴趣。

或许,话音刚落,小a就开始拿起画笔了呢。

那父母们在日常沟通里,怎样才能做到,我们说的话正好是希望孩子接收的话呢?

要说好潜台词,核心是家长观念要转变。

这个也许如翻一页书一样简单,也许如登一座山峰一样需要时间,过程中有赖于家长自己强烈的学习意愿。

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关注潜台词的吧。

除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常看常听,让自己转变观念外,我有两个小窍门。

A窍门:换位思考

有意识地训练:我们说一句话,把原话记下来,然后把自己当作孩子,再听一遍。

比如,提醒孩子刷牙。“琦琦,该刷牙了。”早晚提醒孩子刷牙,希望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你看,妈妈多么爱孩子啊,多么关心孩子啊。陪孩子就要多关注多用心。

我沾沾自喜。

可现实状态是:孩子就是不去刷牙,除非我提醒他。咦?为什么我爱他,他却不能养成好习惯呢?我脑子里蹦出来:潜台词,潜台词。

于是,我试着换位思考。

我突然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冬天好冷啊,我窝在温暖的被窝里,好舒服啊,真的不想起床,可是待在床上好无聊啊,我还想去看雪,还和朋友约好了去她家玩。

我正要穿衣起床呢,妈妈来一句——“该起床啦”。我当时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又钻回被窝了。啊,我明白了,我当时自己正要起床的,被妈妈一句提醒,立马不起床了。

当时心里想的是:我本来就是要起床的嘛,你却来提醒,好像我不愿意起床,好像我自己不会管理自己的事情似的。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理解了孩子的感受。

从那一刻开始,我不提醒了,我想孩子也和我一样:本来我就是要刷牙的嘛,这么简单的事居然还提醒我,把我当傻瓜呀。

只是因为孩子小。就如我当年年纪小,虽然觉得不舒服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样。

事实是:当我停止提醒,不在意刷牙这件事。一个月左右的不刷牙或随便刷牙之后,孩子就开始自己刷牙了。

我感叹自己之前提醒孩子刷牙,真的是画蛇添足啊。

从此,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我会停下来多想想,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帮助孩子呢?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吧,至少不会做错,不会画蛇添足。

之后,除了刷牙,像洗脸呀,整理房间呀,收拾玩具呀,等等,孩子自己的事儿,就再也不“好心”地提醒了。

我相信孩子自己完全能安排好。

几年之后,我在一本心理学书籍里面看到一段话: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还会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读到这段时,瞬间明白了:我就是那个曾经下意识地所谓“为孩子好”,而去“帮助”孩子的人。

我天真地以为我是在爱他,其实,我给孩子的是歉疚感,让他不舒服。

可悲的是当时的自己居然还陶醉在母爱爆棚的满足感里,我爱的不是孩子,是我自己的付出感而已,真的是太痛苦的领悟啊。

B窍门:不说负面语言

有意识地训练:把负面语言要表达的意思,用正面语言说出来。

比如,大宝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音乐,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架子鼓、小提琴等乐器,说想要学拉小提琴,我们就开始学了。刚开始能拉几个音符、一个小曲子时,可有那股子兴奋劲儿了。

可是随着难度的加深,需要练习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不够用了,又想玩儿又想练琴,到最后常常忘了练琴。

怎么办?

因为练琴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孩子他自己做决定就好。

作为父母,我只是问问:“宝贝儿,你还喜欢练小提琴吗?如果喜欢,就接着练;如果不喜欢了,就不练了呗。把时间用在不情愿的事情上,挺浪费的哦。”

孩子还是很犹豫。我便不再说什么。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不练琴了。”

我说好。

我没有说:

“你之前花了那么多时间练琴,现在放弃,太可惜了……”

“练琴还花了那么多钱,这些钱都打了水漂……”

“给你买了那么好的小提琴,看,浪费了……”

类似的话,我们一个字都没有对孩子说。我们意识到:说了有用么?除了给孩子带来不愉悦的感受,还能有其他吗?既然没有任何益处,还是算了吧。

后来,我们发现,不练琴之后,孩子把时间用在了和小朋友玩耍,玩电子游戏,和阅读上,看着孩子脸上越来越多愉悦的笑容,我确信,我做对了。

每个人一天有24小时,太公平了,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才对得起自己啊,才对得起上天赐予的时间啊,为什么要把时间放在类似鸡肋的事情上呢?

看来,听从孩子的意愿,真的总是对的。

这两件事情,给我感触很深。最开始,在我的观念还没有转变之前,我只是做到了两件事情:多换位思考和闭嘴。

再后来,事实表明,两个小细节中,慢慢悟出来要尊重孩子意愿,从而带来观念的彻底转变。

感叹只有一句:真的是孩子教育了我啊。

我还切身理解了一点:很多时候,学习是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这样循环往复,一步步螺旋式上升。

家长和孩子的亲密相处,也就是在孩子的前十年。

小婴儿时期,一天24小时在妈妈怀抱里;两三岁时,能够独自玩耍啦,在妈妈的视线内就行;幼儿园小学开始,白天中的8小时,就不在父母身边啰;越往高年级,放学后的那点儿时间,孩子们也越来越多用在和朋友玩耍上面······

总之,慢慢长大,孩子对自我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多,悄悄然,一点点挤占和蚕食亲子时间。

哎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特别是上初中后,孩子一般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儿,自己的小秘密,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知不觉变成了类似朋友和朋友的关系。

所以,家长们,如果你想和孩子建立一个好的关系,记得一定抓住前面宝贵的十年时间哦。

这十年时间,真的是寸时寸金啊。

让我们珍视早期和孩子亲密无间的时间,尽量把这有限的时间,用爱,用愉悦,用享受,用一切美好来填充吧。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