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来疯是怎么回事?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人来疯的孩子怎么管?家有“人来疯”孩子 , 过年客人来了,怎么“止疯”?
孩子出现“人来疯”行为暗示他这个时候更需要关注和爱,你千万别误解他,给他爱的眼神和拥抱,让他被温暖包围,他会慢慢变回可爱的理智宝贝。
要过年了,亲戚好友相互串门是中国人的习俗,后台却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她开始愁上了?过年是高兴的事,她愁什么?
我家的孩子只要客人一来,小家伙就变得不是他了,欢呼雀跃,大喊大叫。你看吧,一会打开电视,把音量放得最大;一会上窜下跳,模仿动物的叫声;一会抗着玩具枪,对着客人就是一阵"哒哒哒"……当着客人的面,我不好训他,说他几句,他更来劲儿,真没办法。”
相信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这个尴尬的场面。甚至平时乖巧、礼貌的孩子也不另外,客人来了就开始无理取闹、撒野,弄得做父母的很难堪,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知道,平时孩子是父母关注的中心,孩子小小的心思能感觉得到他们在父母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已经习惯了这种待遇。但是,在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到别人家里做客时,父母的注意焦点发生了转移,把精力主要放在招待或应付客人身上了,对宝宝的行为或状态自然没有平常那么敏感,孩子对于自己从中心的“宝座”上下来感到很不适应,因而要通过任性、不听话等方法来引起父母、客人关注这种过度的表现,即俗称的“人来疯”,常常牵扯父母的精力,骚扰大人间顺畅地交往或应酬,因此孩子的这种行为常常会讨人嫌。
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
1、宝宝的自控能力刚刚开始发展
宝宝进入幼儿期,自控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他们还常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且自控行为会随着情景而变化,时好时差。家中有客人时,客人往往会夸奖宝宝或与之嬉戏,此时,家长又显得比较宽容,大多不太愿意当着客人的面训斥打骂宝宝。宝宝也是很机制的呀,察觉到这种变化,便会利用这种机会来解放自己,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
2、宝宝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很多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带宝宝出去玩耍,宝宝在家里总是和家人、玩具或电视打交道,交往圈子窄。当家中有客人时,他们会感到好奇、兴奋,觉得终于有别的人会注意自己了。这时候如果父母只顾着和客人交谈而不理睬宝宝,他就会在心理上觉得被冷落了,于是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偏常行为,引起大人的关注。即使心里知道会因某些不当行为受到批评,但他们仍然感到满足。
3、家长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
有些爸爸妈妈对宝宝过分溺爱,不管宝宝的要求是否合理,一概给予满足,使宝宝变得自私、任性,在客人面前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无理取闹;相反的,有些父母对宝宝期望高、管束过严,严重抑制了宝宝喜玩的天性,当有客人在场时,家长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客人身上,宝宝就会抓住时机尽情释放自己。
4、客人太过宽容和放纵
客人的放纵与宽容也容易引起宝宝“人来疯”。宝宝在表演的时候,客人总会尽力夸奖宝宝,以此取悦宝宝的家长;或者主动逗弄宝宝,即使宝宝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客人也不太会去苛求宝宝,非常宽容及和颜悦色,这会使宝宝更加兴奋和放松,很多平时不敢做的举动,趁机都做了出来。
怎么应对孩子的“人来疯”
1、父母平时下足功夫多陪伴。
家长平时要多花时间给孩子讲故事,一起做游戏,多与孩子交流,积极营造能让孩子充分发挥自主行为的环境。日常孩子得到足够的关注,就不会在人多的场合寻求“补偿性关注”了。同时,要对孩子进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告诉孩子哪些是适宜的文明的礼仪行为,应该坚持;哪些是不宜的粗俗行为,必须严格纠正。
2、客人来之前提前打好“预防针”。
在家里要来客人的时候,要提前告诉孩子“一会妈妈的朋友要来,就是那个头发长长的,喜欢叫你小宝贝的阿姨,妈妈希望你能帮妈妈招待阿姨,妈妈可能和阿姨要聊会天,你一定要帮助我看好闹闹(家里的小狗),别让它给我捣乱奥!”
把这些话反复地给孩子说上几遍,他会有了心理准备:一会有客人来,妈妈可能不能一直陪着我。这样无形中就避免了孩子出现心理落差,同时还会责任感倍增,给主动示弱的我面子。
3、给孩子安排“表现”的机会。
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父母不要不为了招待客人把孩子“晾”在一边。如果孩子提出喝水、看电视等合理要求的时候,父母要满足,不让他觉得自己被忽视。
当客人来时,还要给孩子适当的注意,不能把他撇到一边,可先向客人介绍一下孩子,然后适当地让孩子也参与到招呼客人的事宜上,比如给客人拿水果、递烟灰缸什么的,别忘了对他礼貌、懂事的行为进行及时表扬,这样孩子会得到满足,觉得父母仍在关注着他,也觉得有安全感,他的良好行为也会得到强化。
4、合理应对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气急败坏地指责,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孩子的“疯闹”行为。
可是如果父母觉得孩子行为确实不当,不要碍于有客在场或者公共场合人多姑息纵容,可以直接走到孩子面前,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和语气制止孩子的行为“宝贝,这样跑来跑去、大喊大叫,妈妈心里会很不舒服。”然后通过有限选择的方式来给予孩子行为上的建议,比如”你是自己坐下来看看绘本还是搭积木呢?”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安静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