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CC上幼儿园迟到了,迟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
从起床就磨蹭,不肯自己穿衣服,非要早上讲绘本,总之一直磨蹭着提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期间我提醒,如果再晚就会错过幼儿园的早餐,衣服你需要自己穿,妈妈也要收拾自己,绘本晚上回家再讲。
但她还是磨蹭着错过了避免迟到的最后一分钟。
送过去的时候果然已经结束了早餐,我跟老师商议合计:到10点吃加餐之前的这段时间,如果喊饿,让她坚持一下。
中午询问情况,老师说9点半的时候喊饿了,按我们之前商议的跟她说,你知道的,幼儿园除了正餐就是加餐,现在还不到加餐时间,不过快到了,坚持一下,咱们明天早点儿过来吃早餐好吗?
据老师的描述是:含着眼泪委屈的跟另一个老师去玩游戏了,但她也知道错过早饭是自己的原因,所以没有无理取闹。
我心里听了也不是很好受。
CC可怜吗?
是很可怜,但是现在这点可怜不能承受的话,以后只会更可怜。
我始终记得从前看过的一个段子。
说有两位妈妈,娃小的时候都出现过吃饭难的问题,她们在一个辅食喂养群里相遇了;
再后来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了,又同时出现了上学拖拉的问题,在一个幼儿园交流群里,这两个妈妈又相遇了;
你没猜错,等到两个孩子上了小学,催做作业又变成了头等难事,两个妈妈在小学生作业辅导群里,再次相遇了。
当年追着喂饭的,现在催着上幼儿园的,今后盯着做作业的,居然是同一拨妈妈?
每次我都跟大家叨叨,养孩子没有捷径可以走。
就像养一颗小树,前期多用心,帮他修剪旁枝、成为一颗笔直的树,后期他才能卯足了劲向上发展。
如果前期不管,任由他旁枝肆意长大,今后再想修剪,就得伤筋动骨了。
很多事情如果父母过度干预,那么宝宝做与不做,有什么差别?
——反正总有人收拾烂摊子。
他只会觉得:
-
我不想吃饭就不吃吧,反正妈妈不会让我挨饿。
-
我想磨蹭就磨蹭,甭管妈妈怎么催吧,反正她不会让我迟到。
-
我写作业慢就慢呗,反正妈妈会想方设法催促和帮助、终归能让我完成。
看上去是毫无联系的问题,实际根儿上都是一个——孩子没有培养出独立性。
有句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其实早当家指的,便是一种自立。
有实验调查表明,那些亲眼看见父母辛苦劳作的孩子,会更懂事,并且更自立。
当他们看到父母辛苦劳作的瞬间,人类天生的同理心和怜悯心会让大脑产生一种“不忍心让别人更辛苦”的意愿。
我有位大学同学,她妈妈是卖早餐煎饼的。
她说从小学开始,每天都能看到妈妈天不亮就早起准备,不管是三伏天、还是冰雪天,都准时矗立在街边出摊,每次看到这些,就不忍心再给妈妈添哪怕一丝麻烦。
她从小就坚定的告诉自己,只要我自己可以做到的,我一定不麻烦父母。
反过来,如果父母辛苦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或者刻意对孩子隐瞒生活的艰辛,孩子就有可能认为:生活可以坐享其成,不付出也能有所回报。
勤劳和自律并非人的天性,它的存在同时需要主动性和必要性。
主动性,就是让孩子萌生出像父母一样(或者其他榜样一样)的动力,以此作为自我激励。
必要性,就是让孩子承担自己不做为的自然后果,以此作为自我鞭策。
这两个方面都做好,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
家庭教育,我们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以身作则并让孩子参与其中,激发主动性
要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你努力生活的样子,孩子都会看在眼里。
如果你毫无计划性、完全不自律、做事拖拖拉拉,那么孩子也超水平发挥不了多少的。
你也不需要无所不能、大包大揽,你需要做的,是最大限度的让孩子参与进来,不管是他自己的事,还是家庭劳作。
不参与其中,孩子永远不知道父母有多辛苦,并且为他付出了多少。
让孩子体会这些付出并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让他学会尊重和感恩。
-
如果孩子不曾体会过打扫满地饭粒的麻烦,他怎么能在今后的吃饭过程中注意整洁?
-
如果孩子从不曾体会到把玩具一样样归类、收纳的繁琐,他怎么能学会注意每次只拿自己需要的,而不是一箱子全扣出来,玩想要的转身就走?
不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的孩子,是因为他们误以为,所有人都无所事事,天生就该专门围着他转。
所以,从身体力行的小事开始,自己吃饭、自己收玩具,自己起床、自己做作业。
让孩子承担结果,适当“受点罪”
不吃饭、上幼儿园拖拉、写作业磨蹭,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如果孩子不想做、不积极,那么也应该由他自己承担后果。
但是通常我们不忍心啊。
-
宁可连哄带骂的让孩子吃饭,也不让他体会一下挨饿的后果;
-
宁可焦虑发怒的催促,也不让孩子体会迟到的后果;
-
宁可催写作业气到几乎心梗,也不让孩子体会写不完的结果。
前段时间有句特别扎心的话,如果你觉得生活格外容易,那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可是身为父母,我们能帮孩子负重多远呢?
别让孩子觉得生活太容易、自己可以任性而为,现在你帮孩子挡的那些罪,今后生活都会加倍的还给他。
所以,当孩子该受点罪的时候,可以心疼,但别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