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宝宝(3岁半)在院子里玩时,玩具被别的小孩抢走了,我看她很淡定,只是跟对方讲道理,可是对方不听。这样的事还总是发生。我很疑惑,要不要教孩子抢回来?怎样做是合适的?
对幼儿来讲,平时最常遇到的冲突,恐怕就是争抢玩具了。如远古时候族群争抢地盘和食物一样,孩子争抢玩具也是“争夺物权”的一种原始形态,原因在于幼儿尚不具备换位思考的意识和理性谈判的能力。
1、面对冲突,人类的原始反应是什么?
面对冲突,孩子最可能的反应是两种:
第一种是你抢我的,于是我就抢回来;
第二种是我不跟你玩了,我向妈妈求助。
第一种反应叫做“对抗”(又称“战”),第二种反应叫做“逃避”(又称“逃”)。
研究发现,没有经过社交训练和家庭引导的孩子,会更倾向于用原始反应来应对冲突,要么对抗、要么逃避。
而如今的人类之所以文明,就是因为在面对冲突的时候,人们可以积极思考多种可能的方案,并应用一定的策略,理性、平和地和对方进行谈判和沟通,最终达成“双赢”的局面。而这也正是父母们希望帮助孩子培养和发展的能力素质。
2、案例中,孩子的行为是什么?
你女儿的玩具被抢走时,她的表现不是原始的“战”(抢回来或发脾气)或“逃”(或走开求助他人、或躲起来默默生气),而是和对方讲道理,这是非常积极的行为。尽管你可能认为没什么用(对方不听),但这说明了,孩子已经具备了积极沟通的意识和一定的理性表达能力,并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社交策略。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你会为女儿的成长感到开心。可以这样鼓励孩子“宝贝,妈妈看到你在玩具被抢之后,没有乱发脾气,而是平和地跟对方沟通,你能这样做,妈妈感到真高兴。”
3、该不该指导孩子怎么做?
孩子跟小伙伴免不了发生冲突,而每一次冲突其实都是孩子绝好的成长机会。孩子的社交力和同理心正是在此类冲突中慢慢发展出来的。在这个案例中,玩具抢不抢回来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孩子能从事件中学习到什么?领悟到什么?
我不建议你直接教孩子怎么做。因为,当父母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时,就等于替代孩子思考,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和权利,以及亲手抹杀了多样的可能性。
4、那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搞清楚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你要做的是赋能型家长。
你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在冲突中学会如何跟别人相处,让她以后有能力、有勇气独立面对挫折和冲突,而不是时刻守在她身边教她怎么做。
第二个事实,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她们只能吸收直接经验(自己经历的、自己感受到的、自己思考出来的),而无法吸收间接经验(你告诉她的)。
搞清楚了这两个事实,你就不难理解了,你要做的工作是“启发”和“引导”,而不是“说教”和“指导”。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
1)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启发她自己思考
使用有针对性的、开放式的问题,例如:
“当时你跟她沟通完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鼓励孩子回忆及还原事实;
“她没有把你的玩具还回来,你是什么感受呢?”---引导孩子表达感受、表达理解;
“她不把玩具还给你,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孩子思考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
“你觉得怎么做,可以让她把玩具还给你呢?”---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
“你觉得如果你抢回来,对方会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你觉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鼓励孩子思考多样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是扮演了穿针引线的启发者,调动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还有一个大前提是,你要始终保持情绪的平和。如果你带着情绪跟孩子说这些,孩子的关注点就会是在妈妈的情绪上,而无法启用理性脑来思考。
2)跟孩子分享一些你小时候的故事,借着故事来启发孩子,传递你的价值观。
这个过程应该越“无痕”越好。
孩子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用她们热爱的方式去和她们交流,不但她们更加乐于也易于接受,还增进了你们的亲子关系。
5、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孩子的成长中,需要父母克制住很多“冲动”。除了发泄情绪的冲动,最应克制的是“管教欲”和“指导欲”。
孩子是生来自带智慧的物种,他们不是白纸一张。只要给他们充分的爱和接纳,以平等和尊重作为教育的起点,以良好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底色,那么孩子的精神内核自然会开足马力,指引孩子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当父母退出指导者的角色,把自我负责的权利和处理冲突的机会交还给孩子,自己只是在旁边守护、启发、支持、陪伴时,就能看见孩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