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父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很多中国父母该严厉时没出手,不该管的又太罗嗦,这样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
直升机父母( Helicopter parents)是近年国际上流行的热词,指的是过分介入儿女生活,保护或是干预其生活的父母。
他们就像直升机一般,不时在儿女身边盘旋,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然而在中国,遇言姐发现,令人无奈的不仅仅是直升机式的父母,还有直升机式的老师,直升机式的学校。
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直升机”们一方面在管束孩子上无微不至,动辄变色。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塑造儿童一生取向与三观的原则底线视而不见,模糊不清。
上周,一位从美国回流上海的闺蜜同我抱怨,孩子回国读小学后性格大变,原本开朗自信的小男生如今垂头丧气。
学校中的一整套“流程”让这个习惯了“放养”的孩子极其不适应,时不时因为丢这忘那遭到批评,比如上课时坐姿不够挺拔,比如铅笔盒和书本没有摆放在特定位置,比如背不出从“爱党爱国爱人民”开始的若干条《小学生守则》。
闺蜜直呼,我们的教育在无谓的琐事上浪费了太多精力,真正“启发学生,释放潜能,平等公正”的教育精神又没能真正开展。
昨天,她沮丧地跟我在微信上说,孩子又因为字写得不工整被叫家长了,老师甚至直接讽刺我的朋友:“没时间管孩子还生什么二胎!”谈起这心塞的一幕,闺蜜说咬牙也要转去国际学校,尽管20万一年的学费对于中产家庭来说着实是笔心疼的开销。
TED演讲有提到大量的孩子过着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大人们随时随地保驾护航, 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 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保证孩子的安全、健康、 吃好、喝好,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 找到好工作。我们对孩子,我们宝贵的孩子, 花尽心思来督促、 哄骗、暗示、帮忙、唠叨、甚至讨价还价,确保他们不会把自己的人生搞砸。
然而,尽管成人在教育上花了很多精力,但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嗨。事实是,我们并没有足够参与到孩子的人生、 教育以及养育过程中。
自从甜豆在枫叶国上了小学后,遇言姐越来越感到中西教育在管教孩子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些中国家长谈之色变的“问题”在西方人眼中根本不是事儿。而一些在咱们的文化中忽略不计的小事,却会被加拿大的老师格外关注,严肃以对。
我无意比较两种教育孰优孰劣,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缺乏一些具有共识性的基础理念。
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教育方式秉持自由放养,虎妈是中式家长的标签,其实不然。西方的教育同样严厉,只是跟咱们严厉的地方不一样。
就来说说在甜豆的教育中,遇言姐所遇到的一些令我反思的“管教”事件。这些琐事无一例外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可谓四两拨千斤,让我深感什么叫做“管要管到刀刃上”。
▲中式教育中传统的“虎妈”形象
三观要从娃娃抓起
继中关村二小淋尿事件后,前几天遇言姐又看到云南红河建水青龙镇小学两名三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
受害者被5名同学用枕头捂住头、按手、按脚后脱了裤子用开水烫。化名小航的少年整个阴囊、左右两个大腿内侧、腰部都被大面积的烫伤。创伤部位皮肤大面积脱落,大块鲜红的肉显露在外面,鲜血从边缘浸出,创伤周边的皮肤被烫得发乌,伤痕惨不忍睹。由于孩子被霸凌后不敢言声,以至于就医时伤口已经严重感染,县医院都不敢收。
对于如此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学校校长说:“3年级的小娃娃能有多大仇恨,就是闹着玩,没什么仇的。”
对比此前中关村二小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的“声明”,帝都名校尚且如此,十八线县城的情况也就不出意料。
类似的事件如果发生在加拿大的小学会怎样呢?事实上,遇言姐从没有遇到过如此惊人恶劣事件,因为一切歧视、欺侮、暴力的种子还没萌芽就被拔除了。
甜豆读学前班时,有两次被time out(隔离处罚)的记录。Time out有时是坐在墙角,有时是靠墙而立,有时是把胳膊和脸铺在桌子上静坐,这种国内已经抛弃的半体罚方式在北美的学校仍然是合法合理的。
一天,我去接甜豆放学时,老师请我进教室谈谈,我心知不妙。果不其然,老师对我说:“甜豆今天无端发脾气,被time out了5分钟。”我忙问:“怎么算是发脾气?她打人了吗?跺脚了吗?”老师说那倒没有,但是甜豆在阅读时间非常不合作,又说不出原因,老师问话时,她气鼓鼓的把脸扭向一边。”
老师的原话是:“You can be quiet,but you can't be mad”(你可以不响应,但绝不能撒气)。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有点诧异,就这么点小事也值得体罚?但是那位有19年低龄教学经验的老师正色道:“小孩子一样需要学习情绪管理。没有缘由的发脾气是不可以的,需要被教育。”
甜豆第二次被time out,是因为不肯分享玩具。
教室里公共的玩具小朋友们轮流玩,甜豆一只小火车在手,10分钟后还不肯交换,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枫叶国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第一个学会的词就是“share”(分享),甜豆5岁时参加童子军低龄组,口号是“sharing, sharing, sharing”。我都知道分享很重要,但没想到学校来真格,不分享是要受罚的啊。
此外,在学校中说人笨、丑、臭、失败,统统要被处罚,家长也会被老师叫来教育。遇言姐还听说,有孩子往同学领口中灌雪而被取消了一次课间活动权,三年级的孩子因为一句“我讨厌印度人”被停学半天,有学生开玩笑说“我要杀了你”被停学一天。
我所知道的最严厉的一次惩罚是朋友家读六年级的女儿登陆了同学创建的“我恨XXX(班上的同学)”的网页。校方得知后给予创建者停课两天的处罚加严重警告。浏览网页的学生也被停课半天以及记警告一次。校长说:“明知道网页中有不好的字仍选择去看,所以不可原谅。”
甜豆的老师告诉我,处罚只适用于行为不当,而没做作业,成绩差,学得慢,则不在处罚的范围。
树立健康的三观是低龄教育的重中之重。正是因为西方社会从学校到家长都对孩子的社会认知谨慎以待,防微杜渐,才极少出现像当年美国小留们霸凌女同学的恶性事件,话说看到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们要在监狱中度过十来年,我感到十分的惋惜和难过。
这些孩子都出自条件优越,重视教育的家庭,在国内读的也是重点中小学,为什么却不具备基本的常识和认知?当全社会都在讽刺涉事者咎由自取时,看到这些一辈子就此毁了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难道不觉得自己负有重大责任吗?连对铅笔盒摆放位置都有要求的中国小学,却对校园霸凌轻描淡写,这难道不荒谬吗?
我们总有种错觉,认为国外的教育很宽松,实际上远非如此。西方的早教旨在通过对具体行为的矫正,使得孩子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得以落实。遇言姐同甜豆老师几次会面,谈及的都不是学习问题,而是三观、社交、运动,甚至家庭关系,因为这些才是构成健全人格的基石。
管孩子要管在“刀刃上”
Julie在演讲中说,过度帮助孩子即是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
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随着我们的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 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说到这,我想起来了一个甜豆建立自我能效的节点。
遇言姐家离小学不近不远,每天早晨,我开车送孩子上学。有天天降大雪,道路拥挤,周边又找不到停车位,不少人都迟到了,赶到学校时大门已经关闭,我们只好向前台陈情。
我本来以为有家长出面,一切无大碍。哪想秘书记录下甜豆的到达时间后,给了她一个写着“LATE”(迟到)的黄色牌子,并要求孩子手举黄牌,自己穿过走廊走去教室。秘书小姐和蔼的对迟到小朋友们说:“甜心,拿着这个黄牌并不代表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的爸爸妈妈迟到了两分钟。”一旁的家长们满脸尴尬。
手持黄牌穿堂而过,接受所有人的注视,连5岁的甜豆也意识到这是件丢脸的事。迟到就是迟到,天气和人为因素可以令你获得原谅,但惩罚不能免除,你必须自己面对这个后果。
从此,“迟到”成为了孩子心理的一条底线。一提到“领黄牌”,小丫头便会立刻停止磨蹭,吃饭穿衣一条龙。学会认表之后,她会自己调好闹钟,甚至还提醒老妈:可以出门了吗?我们要迟到了吗?
比起家长们天天催,天天念,这个带点羞辱感的举黄牌真是一招见效,经久不忘,连带家长都长记性了。
遇言姐的侄子读三年级时被叫过一次家长。
原因是老师对于中国家长的“勤奋”并不赞赏。加拿大孩子学乘法的方式是画线数节点。比如3X2,就横着画3跟线,竖着画两根线,数一数有6个交点,答案就是6。我一看这么个蜗牛上树的学法还了得,算个12X12要画多少道线啊。赶紧按着侄子背过了乘法口诀。上课,写作业无往不利。
老师正色对我道:“我知道中国有一套很好的口诀,但学习乘法的目的并不只在于运算。排列是乘法本质,让孩子们划线数节点是为微积分的概念打基础,切不可贪图一时痛快,不计长远。”一番话说得我十分惭愧,再也没有瞎费力气,乱入过孩子的数学课。
相对于遇言姐上海闺蜜家的男娃因为字写得不匀称、齐整而遭到老师批评,甜豆鬼画符一样的书写和随心所欲的拼写倒是非但不被指摘,还总能得到夸奖,因此做作业时十分起劲。
加拿大的教育极其注重读、写、说,简直高举重要性第一位。从低年级开始,孩子们就是练习写作,至于写得对不对,好不好都不重要,关键是观察的角度、叙事的逻辑和写作的兴趣。因此,拼写错误,语法错误,老师都不会去纠正,只要孩子养成习惯,保持兴趣,总有一天可以自我提升。
遇言姐曾经为甜豆的三语(英文、中文、法语)问题有点头疼,不知怎样平衡。她的老师特地告诉我:“你一定要让甜豆先学好中文,这不只是多掌握一门语言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锻炼。有研究表明,学不好母语的人也学不好外语,不要因为着急见效而本末倒置。”我听完后十分受教。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学习,那些自作聪明实则缺乏远见的虎爸虎妈,以及老师们,往往将力气使错了地方,按着孩子做奥数,默英文,树规矩,陪孩子做功课做到乳腺增生,心脏搭桥,折腾孩子也折腾自己,却没能在真正值得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做到细水长流。
在演讲的结尾,Julie说:
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 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的结果。
在设定不可碰触的底线后,大可令孩子自由对人生可能性做出思考、规划、决定、 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 梦想以及体验。
要命的是,在中国教育系统中,一切恰恰相反。
我们的底线模糊不清,毫无原则,而需要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又太过狭隘,太过功利,太过短视。请记住, 我们的工作不是把孩子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