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有没有撒谎,要看你是不是太较真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3-27 18:03:54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小果冻吃过晚饭,便忙着把玩新伙伴弹弓。嗖,趁妈妈不注意,一发炮弹射在妈妈腿上。妈妈故意问小果冻,谁射的。小果冻笑着向沙发上的奶奶努了努嘴。妈妈笑笑,你可不准这么干哦。小果冻摇着头像个拨浪鼓,不会的不会的。其实孩子有没有撒谎,要看你是不是太较真。

妈妈起身收拾碗筷,小果冻冒出一句,现在我要向奶奶发射了。妈妈没想到,小家伙却朝着自己,又中一弹。奶奶沙发上笑弯了腰,哎呀,小果冻还会调虎离山呢。妈妈看着三岁小鬼头,哭笑不得。到底当他童言无忌,还是要教导他不要撒谎呢?

孩子开始撒谎,好多妈妈都会有点担心。今天呢,薇薇安老师会从大脑″认知偏差″的角度,告诉你怎样变得淡定一些。

给孩子读个绘本,他东张西望,是不是注意力有问题;走到哪儿,那就一片乱,一点都不爱收拾,该如何是好;做作业,马马虎虎,总是漏题,是不是故意撒谎。

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触动着你每一根神经。就拿孩子撒谎这件事来说,其实孩子撒谎本身就说明心智越来越成熟,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而你现在的担心,其实只是个主观视角,你眼中的孩子和真实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同一个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有时会埋在你的″认知偏差″下。

孩子一定在撒谎吗?

有个妈妈抱怨孩子撒谎,说老师布置作业十道题,孩子总是抄八道。肯定是不想做作业,孩子品格有问题。

估计有妈妈看到这里笑了,我们在干嘛,我们在脑补,还没搞清楚,就给孩子安上原因。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归因″。

就是懒才不写作业、能力太弱了跟不上节奏等,这属于″内在归因″,把问题总结为孩子个人因素。

老师给的时间少、同桌太容易打扰孩子等,这属于″外在归因″,把问题总结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因素。

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总是先挑孩子的毛病,后注意到或者根本忽略了其它原因。心理学对这个也有研究,心理学家罗斯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

开头这位妈妈,可能就犯了″内在归因″这个错儿。直接把孩子漏抄作业题当成撒谎了。

退后一步试试看

当然,你也许会反驳,如果偶尔漏抄,也可以理解,可我都逮到好几次了!这不是故意骗人吗?

咱先不要急,你看你正在为你之前的判断找证据。心理学家偷偷一笑,你可能又犯了第二种认知偏差 ——″确认偏误″:

当人们在脑海里已经形成一个假设的时候,往往会搜集证据去证明自己的假设,或是选择性回忆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事件,并忽略其他对自己假设不利的信息。

认定孩子为了逃避作业故意骗人,不过是你心里的假设。一旦你深信不疑,就能找到无数例证。想想谈恋爱时,要是认定前女友给男朋友发条短信就是旧情复燃,你是不是能找到太多证据了。

其实孩子漏抄作业可能有无数种原因。孩子每天都要抄作业,把作业抄完整的次数是多于漏抄次数的。如果父母后退一步,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孩子漏抄作业的行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频繁。

这就跟拍照一样,如果我们把焦距拉近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上,那么就看不到全景了。一旦把焦距再拉远,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真实面貌。

莫把问题极端化

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漏抄作业后,可能会训斥或者打孩子。但通常打骂后呢?还是不见效,孩子还是老问题重犯,你依旧会焦虑。

所以,这就陷入一个新的认知偏差 ——″把问题极端化″。在一些父母眼中,不打骂就等于溺爱,孩子现在说谎不管,那以后会成啥样,还得了吗?

其实,不打骂不能和溺爱划等号,还有其他方法帮助孩子呀。哪怕最后发现孩子就是故意撒谎,逃避作业,也不等于他以后一定会变成一个品格有问题的坏人。

很多时候你可能会忘记,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地在改变,不断积累经验。回想你自己的成长过程,不也是如此吗?

你是纠错者,还是陪伴者?

孩子的成长轨迹并非线性的。当看到孩子身上有问题时,你通常想到的是去纠正,也就是出了问题才想去解决问题。慢慢地,养娃似乎变成了一个纠错的过程。

心理学家 Elliot 和 Covington 把人的动机分为两种——″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前一个说的是为了追求正面结果而去做事;后一个说的是为了逃避负面结果而去做事。

刚才这位妈妈的动机就属于后一个,她是为了避免孩子继续出现漏抄作业,才给孩子打上″撒谎″的标签。那为何不能从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和习惯开始呢?

就像日常生活中,你有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吗?孩子的提问,你有认真对待吗?孩子学习到新的知识时,你有为他感到开心吗?

孩子不听你读绘本,不收拾东西,这些问题都可以换一个更积极的角度去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增进亲子交流?如何帮助孩子养成随手收拾的习惯?

也就是说,父母与其做一枚″纠错者″,不如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探索他们身上的潜力。″趋近动机″要比″回避动机″更挑战些,因为它要求我们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但是,如果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真的就更容易吗?

所以,孩子再让你感到担心焦虑时,不妨先冷静一下,是不是自己被大脑给欺骗了。退后一步试试看,你会发现:

一个″胡乱发脾气″的孩子是累了需要妈妈抱抱;
一个″莫名其妙出手打人″的孩子也许只是不想别人抢他玩具但不会表达;
一个″故意漏抄作业″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写字太慢,来不及抄,或是题目经常不会做。

当你不仅仅纠结于孩子的问题,而是能从一个更完整的视觉去看待他时,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陪伴者″。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