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孩子没有过叛逆青春期,孩子没有“叛逆期”,你信吗?有些爸妈表现头疼,快被孩子的“叛逆”给逼疯了,该如何做?
谈到孩子的“叛逆”,爸爸妈妈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我不晓得被娃子气得掉了多少眼泪,14岁男娃子,难管啊!
我觉得心力憔悴,两年了,这种日子快点过去吧!
我每天面对上初二的儿子,每晚失眠,头痛。
我儿子初三,不爱学习,一点也看不出要中考。不着急,愁死人了。
我家儿子也是,我曾经自杀的心都有了,玩游戏无节制。
我女儿十四岁了,小学时成绩很好,非常听话,到了初中成绩下降,一到家是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经常回家哭,脾气也变了,我觉得我都绝望了,不知道怎么办?
我都想有没有一种药让我吃了睡上三年,等她高中毕业了听话了我再醒。
天天提心吊胆的,我都这样想,只要孩子好好的在学校,别整出事来,就是考个倒数第一我也认了。
真的是气得无语,不知道下一刻会又会出什么幺蛾子,期盼长大的那一天!
同感,慢慢熬吧!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陪伴孩子成长,真是太煎熬了,难道就无法逃离这个深坑吗?
孩子到底有没有“叛逆期”?做爸妈以来,我一直在想一件事:让千千万万中国父母谈之色变、遇之即败的“孩子叛逆期”——包括2-3岁的“幼儿叛逆期”、十来岁的“儿童叛逆期”,还有“青春叛逆期”——它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认为:孩子没有“叛逆期”!
什么?我都快被孩子的任性、不听话、网瘾、早恋、沉迷手机、厌学给气死了、急死了,给折磨得头痛、失眠、心力交瘁,甚至连自杀的心都有了,你却说孩子没有“叛逆期”?!你有孩子吗?你是来搞笑的吗?
——且慢生气,也别着急上火。真心爸妈是两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的父母,年逾不惑,走过了自己的成长岁月,亲身陪伴两个孩子十几年,一直在学习如何做更好的爸爸妈妈,近几年更是致力于家庭教育和父母成长的研究,我们的发现是:
在孩子的“叛逆期”上,中国父母们可能真的搞错了,我们合力造出了“孩子叛逆期”这个听起来非常专业的“家教术语”,然后把它挖成一个深坑,让它困住了自己和孩子,把亲子关系毁得千疮百孔,把育儿之路,搞得艰难无比。
“叛逆”现象有没有?有!“叛逆期”有没有?没有!爸爸妈妈们描述的所谓“叛逆”现象到底有没有呢?毫无疑问是有的。父母们遭遇的焦虑、无奈、困惑、束手无策,也都是真的。
几乎是从孩子刚刚会走路、会说话起,甚至孩子七八个月起,爸爸妈妈们就开始发现,孩子没有想象得那么乖、那么听话,大人不让上哪儿,他非得上哪儿,不让他动什么,他非得动什么。
然后到了两三岁,更是难缠,一天到晚不知道要说多少个“我要”“我不”,仿佛成了专门跟大人对着干的小恶魔。
接着是七八岁,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连狗狗都嫌弃的年纪,各种调皮捣蛋、自行其是,各种气人、不听话。
好容易到了十二三,爸爸妈妈们想着,这么大了,该懂点事了吧?恼人的青春期又来了,各种任性、各种逆反、各种不省心……
说道这,你可能就想了:看看,打脸了吧?都“叛逆”成这样了,你还说孩子没有“叛逆期”?——但是,从各个角度考察,我们得到的答案仍然是:“叛逆期”有没有?没有!
孩子没有“叛逆期”原因之一:孩子会一直如此,只是我们不肯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成长,就是不断摆脱对父母的依附、萌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直到彻底离开父母的“管教”、实现完全“自主”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在不断地“叛逆”,并不是在某个阶段,才突然“叛逆”起来。之所以会有“幼儿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的说法,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在那些阶段发展得更为迅猛,给父母带来了更大的冲击、更强烈的不适应感——我们不能接受,刚出生时那个香香软软的小婴儿,慢慢长成了一个不肯全然依赖、顺从父母的大孩子。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长太慢,还没有学会接受孩子的成长,并且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之所以特别欢迎各种“叛逆期”的说法,只要一遇到孩子不听话,就说孩子“叛逆”——真心爸妈遇到的一个特别让人惊诧的案例是,孩子才十八个月,妈妈就用“叛逆”来投诉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叛逆期”,给了爸爸妈妈们一个特别方便的借口,让我们回避自己成长的缓慢。
父母责备孩子总是容易的,反思自己却既需要勇气,也常常令人不快。
孩子没有“叛逆期”原因之二:孩子要的是自主,而父母要的是听话尽管每一对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对孩子的管教、约束,是“为孩子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需求和绝大部分爸爸妈妈的需求,是不同的。
孩子要的是自主——我是我自己,我做我想做的事,我自己掌控自己的的思考和行动。
孩子的这种需求,从一岁左右,甚至更早,就会明确地表现出来,然后在青春期达到顶峰。青春期是孩子成为一个成人之前最后的阶段,他们越来越多地寻求自主,确认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努力建立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于是对父母的控制,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反抗。
正如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名著《儿童人格养成》中所说:
“一旦到了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都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童年被管教太严的孩子,就会变现出像摆脱锁链一般的言行。这反而说明他在快速成长,人格在稳步发展。”
这也正是童年越乖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得越激烈的原因。
而父母,几乎从孩子一出生起,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父母都是为你好,你要顺从父母的引导、管教,才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孩子、成为符合社会期待的好成人。
于是,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而且孩子寻求自主的渴望越强烈,和父母的矛盾就越激烈,对于父母来说,这就是孩子的“叛逆”了。
但且不说从小就一切顺从父母的孩子,他的“自我”“自主”的发展会很不完善,在成年后会遭遇更多困难,就是这种“听话”要求本身,其实也并不全然为了孩子,而是包含父母的很多自私因素——因为听话的孩子,父母管起来会更轻松、更省事、更少遭遇挑战。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中,曾经毫不客气地尖锐批评父母对孩子的“防御心态”:
“即使一个成人非常热爱儿童,但在他的内心仍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那是一种无意识的忧虑感,是缺乏理性和贪婪感的结合,总担心一些东西可能被弄脏或者被打碎。”
“儿童身上那些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被成人所控制,成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种防御心态,却反而认为自己确实对儿童有着无私的爱和奉献的精神。”
所以,所谓的“叛逆期”,并不是孩子真的对父母发起了什么“叛逆”行动,而是父母对彼此需求矛盾的状况,单方面做出的一种判定。
孩子没有“叛逆期”原因之三:认定孩子“叛逆”,源于父母的“家长制”那么,父母为什么单方面判定是孩子“叛逆”,而无法接受孩子的成长和自主愿望呢?这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家长心态。
父母对待孩子,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平等,一种是基于不平等的家长制。
前者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尊重和认同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意愿,并且乐于以“合作”的方式,与孩子展开在他成长上的合作。
后者则坚定地认为,孩子是我的孩子,他从属于我,所以一切都应该听我的,顺从我的意志。——中国的父母,这种意识无疑更为牢固。
虽然我们已经引进了无数儿童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著作,而且很多书都还成了家教育儿领域的畅销书,其中随处可见对专制父母的严厉批评和对与孩子平等的倡导——但很可惜,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变,中国的爸爸妈妈们,仍旧无比热衷于“孩子叛逆期”的说法,不但不考虑孩子各种“反抗”的合理性,反而寻求各种压制“叛逆”的方法。——殊不知,你压制得越厉害,孩子的反抗就会越激烈,彼此越难以爬出所谓“叛逆期”的深坑。
认同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这对很多父母来说,相当困难,但社会在进步,我们必须承认,传统家长制,已经落伍了。
孩子没有“叛逆期”原因之四: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亲子冲突”作为家庭教育和父母成长研究者,真心爸妈一在努力寻找我们使用如此广泛的“孩子叛逆期”的概念,它的理论和学术上的源头,到底在哪里。非常抱歉,就我们目前有限的阅读,还没有找到。
但是,我们遇到了另外一个词——亲子冲突。
儿童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们,用它来概括孩子成长过程中,双方可能遭遇的大小矛盾、意见分歧、相处困难、互动困难,并且认为,这种冲突,在孩子的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起都会存在。
亲子冲突,在描述孩子和父母之间各种不和谐状况、紧张状况上,无疑比“孩子叛逆”更准确,也对孩子更公平。
抛开对“家长”权威地位、专制权力的认同,我们会看到,你说什么孩子不听、孩子反抗你的某个要求,其实都是大大小小的“冲突”,而不是孩子单方面的挑衅。这些冲突是双方参与的,常常只是立场和观点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而且既然是双方冲突,也不能依赖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另一方的无条件顺从来解决。
如果在提及“孩子叛逆”时,改用“亲子冲突”,你会发现,整个视角,都会发生转变,你会不再一味地把问题归结为孩子,而是把自己也当成冲突的一方,去反思自己的哪些观念和行动,导致了这种冲突的发生,并且思考:我如何避免卷入频繁冲突,或者我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冲突。——当然,这种谦逊的态度,还是要给予对孩子成长、孩子需求、父母地位的认知。
好,说了这么多,咱们来总结一下:
我们认为,所谓的“孩子叛逆期”,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亲子冲突”现象的一种错误认知。是父母基于并不应存在的父母威权,对孩子所做的单方面的判定。父母坚信“叛逆期”的存在,并且不停和孩子对抗,实际上是在跳一个并不存在的深坑。
深陷于“叛逆期焦虑”的爸妈,要做的并不是找到什么办法,让孩子不再“叛逆”,而是自己破除对孩子“叛逆”的执念,用平等、尊重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用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大大小小的“亲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