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孩子突然间蹦出一句脏话,家长需要及时制止吗?最近发现孩子有骂人说脏话的情况比较多,家长该如何应对?
全部教育,都归结为父母自身的教养
轩轩3岁的时候,某天吃晚饭,我刚把一盘虾端上桌,轩轩就发出一声惊叹:“我靠!好大的虾啊!”
讲真,当时我心里瞬间飞奔过一万匹草泥马,无数个念头闪过:“我靠!我女儿会说‘我靠’了!嘿我这暴脾气!她跟谁学的?我该怎么办?要不要惩罚她?”
抬头看看对面的轩爸,他也是一脸懵圈,正眼巴巴等着我解决呢。
我放下碗筷,尽量平和地问女儿:“轩轩,你刚才说了脏话,是不是听其他人说过啊?”
“什么是脏话啊?”
“呃,就是你说的‘我靠’。”
“哦……为什么说它脏啊?”
“这样是不礼貌的,不应该这样说话,会伤害到别人。”
“林叔叔不是爸爸的朋友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伤害爸爸呀?”
明白了,一定是轩爸带孩子出门时遇到朋友,对方在聊天中爆了粗口,被孩子听到了。
我悄悄向轩爸使了个眼色,他立刻心领会神,和轩轩解释:“林叔叔已经向爸爸道歉了,我们还是好朋友。你刚才也说了伤害爸爸妈妈的话,是不是有点不太好?”
“嗯。”轩轩小声应着。
我趁热打铁:“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说的,你只是觉得很好玩对不对?”
“对啊。”
“那你现在知道了这样做不好,以后不要再这么说了好吗?”
“好!妈妈对不起,爸爸对不起。”
当晚睡前,轩爸表达了他的困惑:“我记得碰到小林是一星期前的事了,为什么轩轩今天才第一次模仿他的话?”
这倒不难解释,是孩子的一种延迟模仿行为。
延迟模仿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观点,一般在孩子一岁半左右出现。他们有时不是直接模仿眼前的事物,而是在事物原型消失一段时间后才进行模仿,延迟时间可能是几小时,也可能长达几个月。
皮亚杰认为,要想完成延迟模仿,个体必须形成对动作的心理表征并把它储存起来,以便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提取出来并将其再现。
第一次接触到“延迟模仿”这个概念,是在张思莱医生的讲座上,她讲了小外孙的一件趣事。
外孙两岁左右时,在家里玩海洋球的时候,一颗球不小心滚进了电视柜底下,育儿嫂便趴在电视柜前的地上,把球捡了出来。
几天后,又有一颗球不见了,外孙马上跑到电视柜前,趴在地上去摸柜底的缝隙。其实这次球并不在那里,但孩子意识到“球不见了”这个场景被重现时,激活了他看到育儿嫂捡球的记忆,随即去模仿。
轩轩在一星期前听到林叔叔和爸爸的对话,当时的情景多半是老朋友偶遇,聊得很开心。这就给孩子形成了一种印象,大人在高兴的时候会说“我靠”。她在餐桌上看到了爱吃的食物时,也非常高兴,小脑袋里灵光一闪,自然活学活用了这个对她来说很新鲜的词。
孩子正处在语言爆发期,模仿能力非常强,我们平日里非常注重孩子的语言环境,然而还是防不胜防。
“晚餐事件”发生后,我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对孩子说脏话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发现孩子说脏话、骂人时该怎么应对呢?也要看孩子的年龄。
2-3岁
2岁左右,孩子开始对“屎尿屁”产生谜之喜爱。
轩轩2岁多的时候,就特别爱说“屁妈妈”“大臭屁”这一类字眼。我就给她买了绘本《呀!屁股》,轩外婆看到书的封面,毫不客气地赏了我个大白眼:“你都给孩子看些什么东西!”
不过轩轩真的很喜欢,每天捧着书,一边哈哈大笑,一边不停重复“屁股,屁股”。
这些所谓的“厕所脏话”倒也无伤大雅,满足孩子说的欲望,过了这段时期,他们就渐渐失去了兴趣。
3-5岁
3岁左右,孩子进入诅咒敏感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屎尿屁”仍不离口,更让人抓狂的是,有时毫无预警地就爆出一句粗话。“王八蛋”“打死你”
孙瑞雪在《捕捉孩子敏感期》中提到:“儿童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
最能表达力量的恐怕就是脏话了,鲁迅先生甚至撰文《论“他妈的”》,分析经典国骂。孩子其实不明白脏话的含义,只是觉得新鲜好玩,使用这些字眼显得很酷,能用来向家长求关注。
家长的处理方式也很简单:
○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和孩子日常接触频繁的家人,当着孩子的面可要牢牢管住自己的嘴了,教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大人的问题。
○ 不要笑
家人已经做了很好的榜样了,可孩子还是在其他场合学会了脏话,你说我们冤不冤。
一旦孩子无意间说了,首先要记住,不能笑。
粗俗的话从小朋友嘴里说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很好玩,忍不住笑了。你这一笑,孩子会觉得你很喜欢他这么说,受到了鼓励,根本停不下来了。
○弱化反应,转移话题
我还记得轩轩说脏话时的表情,沾沾自喜的,就像在向我们炫耀她的一件得意的作品。如果当时我生气了,她就会知道这么说能激怒我,这样的语言是有力量的。
大人的反映越强烈,越试图压制,孩子就越喜欢说。
就好像我告诉你:现在千万不要想北极熊。
看完这句话,我保证你已经不由自主想了几遍北极熊。
当听到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只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这句话不太好,以后不说了好吗?”就像在说“红灯时不能过马路”“垃圾要丢到垃圾桶”里一样平常。
然后巧妙地转移话题,谈论孩子喜欢的其他事情,他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过去了。
6岁以后
孩子读小学后,一下子接触到太多新鲜的东西,随着年纪增长,他们可能会开始说实质性的脏话,比如“傻X”之类的,也明白了这类话是骂人。
他们的心理和成年人说脏话差不多,主要是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往往带有攻击性。看到被骂的人做出强烈反应,孩子就会很满足。
这时候就不能再回避了,要立规矩,一定要明白地告诉孩子:这是很不好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最终还会伤害到自己。
接下来,父母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正确排解情绪,教给他们合理的发泄方式,或者有哪些语言可以代替脏话。
轩轩第一次爆粗话只有3岁,理论上来说,我当时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够恰当,超出了她的理解能力范围。不过,应该归功于我们一直以来良好的亲子关系,沟通很顺畅,轩轩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当她意识到伤害了爸爸妈妈,就再也没说过那两个字。
然而不出半年,她又学来了另一句粗口。但我已经相当淡定了,试着采取了冷处理,只提醒了她一句。她兴致勃勃地讲了三天,发现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失落了一小会,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新奇的东西上去了。
归根结底,孩子骂人、说脏话大多是跟着大人“有样学样”。
一次在路边等车时遇到一对父子,小男孩兴奋地和爸爸讲着幼儿园里的事,突然蹦出一句:“我们班的俊俊是个大傻X。”
儿子话音刚落,身旁的爸爸就暴怒了:“我X,你个小兔崽子跟谁学的?小小年纪就满嘴不三不四的话,老子平时怎么教育你的?”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看到儿子哭,爸爸骂得更起劲了。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儿子骂人的话是从哪学来的,看到这位爸爸就一目了然。
韩寒的女儿小野,有一次打死了一只飞蛾,还大喊一句:“害虫,打死。”
韩寒大吃一惊,脱口而出:“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
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有时候想想,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父母提出的要求真的不低,无论你多么努力地给孩子“洗脑”,教给他们礼貌和教养,但你日常生活中某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就会被孩子悉数模仿过去。可能你觉得对成年人来说无伤大雅,却能在孩子身上无限放大。
不要总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做妈妈这些年,真切体会到,孩子比我们以为的要聪明得多,总在不自不觉间超乎我们的预期。看着曾经只会睡觉和吃奶的小家伙一点点长大,每天都能给我们新的惊喜,尽管有时会是惊吓。
想到未来的某一天,孩子会脱离我们的怀抱,独自去面对世界,就觉得为人父母,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今后每一步如何走,都取决于我们现在给了什么样的教育。
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在爱里滋养长大的孩子,怎么还会用脏话骂人博取父母的关注呢?
在成为父母前,没有人来给我们考试,但是只要看看我们的孩子,每个人心中自然会有个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