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被抢,或总抢玩具怎么办?经常听到家长问两类问题:一类是:“我家孩子总是抢别人的玩具,怎么办?”还有一类是:“我孩子总是被别人抢了玩具也不知道还手,怎么办?”
对于这两类问题,首先都要问孩子多大了,如果是4岁以前,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正在发展自我概念,而幼儿的自我概念是跟他拥有的东西相关的。
所以,各位家长不用焦虑,孩子抢别人玩具,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东西不是他的。他把它一把抢过来,是为了通过占用物品体验自我的存在感。
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了也不反抗,并不一定就说明他胆小怕事,而更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建立物品所有权的概念,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换句话说,他只有“这个东西不能玩了”的烦恼,并没有“我的东西被抢了”的愤怒。这正是教他物品所有权概念的好机会。
如果是他的玩具被别人抢了,必须坚决地向对方要回来。如果必要的话,得和那个孩子的家长说“你们家孩子抢了我们家孩子的东西,请你让他还回来” 。
因为这不是一个玩具的事,而是孩子要确认这个东西是否属于自己。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乐于分享?
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他们的东西经常被大人强迫分享给别人,所以下次他们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必须得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害怕又被别人抢走了。
如果在一开始你就坚决捍卫他的物品所有权,他就能明白:“哦,这个东西是我的,谁也抢不走,抢走也还会回来。”这样他以后反而会更乐于分享。
这个规则,甚至连大人也要遵守。你给孩子买的玩具,是属于孩子的,如果你想给其他小朋友玩,要先征得孩子同意。如果孩子不愿意给其他小朋友玩,不要逼他分享(这里指四岁以下的小朋友)。
如果玩具已经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你可以跟对方家长商量一下,把玩具拿回来,跟孩子说:“嗯,对,这个玩具是你的,但是可不可以让他也玩一会儿呢?他还会还给你的。”
反过来,对于抢别人家玩具的孩子,也正是一个帮他建立物品所有权意识的好机会。
无论对方小朋友和家长有没有抗议,这个时候家长都应该干预:“这是人家的东西,他同意你玩了吗?”如果对方不同意,那就要督促他归还。
大家不要觉得这会是对孩子的打击,或者看他哇哇大哭,于心不忍。这并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反而是在帮助他理解自我和别人的边界。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干预孩子的行为时,不要有太多的道德判断,比如“这个孩子就霸道” 、“那个孩子就胆小怕事”。
除了刚才说的,孩子还不知道物品所有权这个概念之外,他们抢东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小女孩1岁多,家里最喜欢的人就是哥哥,但她表达喜欢的方式是什么呢?是看见哥哥就凑过去,一把把哥哥正在玩的东西抢过来。
稍微大点儿的孩子其实也差不多,他们还没有学会社交用语,想和其他孩子玩,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就动手拿其他孩子正在玩的东西,这其实是想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是用行动在说:“喂,我来了!”
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也不知道反抗,很多时候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反抗。因此,如果他们对那件玩具也不是特别喜欢,被抢走也就算了。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进行道德判断,然后带着情绪干预,而是教给孩子如何社交。
最好的方法是在家里先练习:
孩子玩一个玩具,
你问他:“这个玩具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
或者“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吗?”
如果孩子拒绝,你可以假装自言自语地说:“哦,你不愿意把这个玩具给我,那我去找其他玩具玩吧。”
然后你可以跟孩子对调角色,把这些场景多预演几次,下次他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孩子的东西被别人抢也是一样的,事到临头再对孩子说:“去抢啊,哭有什么用!去把它玩具回来!”那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你的情绪会让孩子更害怕。
还是需要在家里先练习:
比如爸爸从妈妈手里抢玩具,妈妈护住玩具说:“不行,这是我的,你不能抢!”
开始几次爸爸可以就这么放弃了,让他看到,你可以用言语把别人打退。在他学会了这招之后,你可以再进一步,让爸爸在妈妈抗议之后仍然把玩具抢过来,然后妈妈可以去邀请孩子来干预。当然,这个时候孩子扮演的就是老师或者家长了。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针对4岁以下物品所有权和社交技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孩子。
4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抢别人的东西,还是要当作错误来纠正,就是之前我们介绍过的,批评加让他承担自然后果,把东西还给别人并且道歉。如果反过来,他的东西被别人抢了也不知道还手,那就要注意多练习前面讲的方法,让他学会怎样抗议和找大人干预。
划重点
从孩子两岁开始,就要让他确认物品所有权,不要强迫他分享。2~4岁期间,要帮他发展物品所有权概念,如果他抢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他还给别人;如果他的东西被抢了,一定要坚决要回来。
在这个期间,也要反复教孩子怎么向别人表达友好和抗议,这样一来,每次他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反而是他锻炼公平观的一个机会。
孩子打人或者被人打了,怎么办?
——“我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也不知道还手,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总是打其他小朋友,怎么办?”
两岁半以后语言能力开始突飞猛进,但离社交所需要的复杂的表达还差很远,所以孩子经常打人的第一个原因,是孩子在需要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好用他们最习惯的方法,就是身体语言。
孩子经常打人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习惯于自我中心。两三岁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或者伤害。
他打别人一下,他不疼,他就以为别人也不疼。能够感受别人的能力,叫共情能力,也有人把它叫同理心,两岁以后才开始发展,而且需要发展很长时间,三四岁的孩子是很难想别人所想、感受别人所感受的。
第三,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足。在3岁以前根本不理解那些复杂的社交规则,所以他根本不知道打人是错的。同样的,被打的孩子有时候也不会愤怒,因为他不觉得这是一件多大的事儿。
所以我们大人在干预的时候也要注意,在4岁以前,如果孩子相互之间打几下,并没有哪个孩子生气了、哭闹了,我们就不用太紧张,这是他们之间的游戏。
当然,如果有孩子生气了,那就表示他认为对方是恶意的,他被欺负了,无论对方是不是真的有恶意都要家长干预。
4岁以后的孩子,他们应该已经逐渐学会这些社交规则了,如果还经常打人或者被打后不知所措,就一定得干预了。
怎么干预呢?是对着孩子喊“打回去”?当然不是,因为你这么喊,只会让情况更糟。这么喊的父母,其实都是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觉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发泄自己的愤怒。
而孩子在这个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困惑和害怕。他还在那里瑟瑟发抖呢,你又朝他吼,这不是让他更害怕吗?所以,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安抚他的情绪,比如说:“他打了你,你是不是很生气?”因为如果孩子不生气,那就说明他认为对方是在跟他玩,那除非我们很有把握对方是恶意的,否则就不用人为干预小朋友之间的游戏。
如果他生气了,觉得委屈了,都快要哭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大人的干预,而且也需要我们大人的一点社交智慧,和对方家长一起商量解决。针对前面提到的三点原因(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喜欢用身体语言;孩子共情能力不足,想不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足,不知道打人是错的)对症下药。
双方家长应该一起教两个孩子:“你为什么要打他?”那个孩子可能会说:“因为他骂我笨蛋!”那我就会说:“哦,他骂你笨蛋是他不对,我让他跟你道歉。不过,你可以跟大人说,他骂人,但是你不应该打他哦。所以你也要跟他道歉。你们两个一起道歉好不好?”
或者呢,如果对方的理由不成立,比如“我想要玩这个玩具,他不给我。”那就直接批评他,然后要求他道歉。
当然这需要对方家长的配合。如果你正好遇到一个熊家长,养出了一个熊孩子还自鸣得意,觉得自己的孩子到哪里都不吃亏,那你首先还是要坚持让孩子知道,虽然对方不认错,但他打人确实是不对的;其次,以后就把这家人拉黑吧,以后多跟育儿理念相同的人交往,也免得跟熊孩子在一起玩反而把你家孩子带坏了。
如果是我的孩子打了别人,我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就是首先教他言语表达的方法:“哦,你要这个玩具他不给啊?那你可以和他说‘这个玩具是幼儿园的,要大家轮流玩,你还要再玩多久呢?’ 如果他老是一个人占着这个玩具不放,那你可以找老师或者找其他大人,但是不应该打人哦。”
然后你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了:“被打的人是很疼的,你看你打了他胳膊,我要是也打你胳膊一下,”这个时候你可以打他胳膊一下,当然不能太重,别把他打坏了,但也不能太轻,得让他感到一点儿疼痛,然后继续和他说,“是不是挺疼的?他也疼啊。所以打人是不对的,你要向他道歉。”这就是最后一步,讲道理以及让他承担后果,培养他的社会认知能力。
这样处理当然很麻烦,而且还需要你在家里多练习,才能让孩子知道下次被人打时该怎么处理。这样做肯定没有打回去这么直截了当,也没有打回去这么解气。
但是,简单地打回去是以暴制暴,会让孩子以后过于警惕,对于别人无心的冒犯或者开玩笑也会打回去。好像让他手里握着一把扣开了扳机的枪,随时准备开火一样,太紧张了。
你耐心地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先确认他的情绪,然后逐一培养他的语言能力、共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这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能让他的社交能力变得更强,不是更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