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们都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其实很简单,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让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吧!
事实上,如果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情绪,跟自己的情绪做更深的联结,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一旦从情绪里走出来,或者一旦知道了自己到底卡在哪里。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成长和改变。
在我的观念里,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情绪感受,才是我们走向内在探索的一个契机,但是因为大家都习惯逃避了,逃避自己不想面对的坏心情和坏情绪。
所以人们会陷入一个循环:遇到事件——回避事件——逃离情绪。
他们用这样逃避的方式喂养了一个无法为自己情绪负责的小孩。这个小孩不哭闹、不面对自己的情绪,却也终将无法长成一个情绪成熟的大人。
案 例
有一次,在路边有一对母子,可能是孩子从学校出来落了什么东西,妈妈看起来很生气,手插在兜里趾高气扬地跟孩子说“你落东西你自己负责,我不管你了,我要走了”。
那个男孩个子小小的,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妈妈怒气冲冲地使劲在前边走,孩子就使劲在后面哭着追。
孩子特别紧张,都僵在那里了,先是愣愣地站在妈妈对面,然后开始哇哇地大哭。
我相信妈妈一定说了很残忍的话。那一刻我特别难受,对一个已经知道自己犯了错本来就很紧张的孩子。
? 如果我们能给这个孩子一个拥抱,
? 如果能蹲下来跟这个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忘带东西,但是你忘带东西这件事让妈妈很生气,希望你下次出来的时候清点好你的东西”……
我相信这样一份成熟的情绪表达会让这个孩子更安全,这比说多少个“我爱你”更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妈妈爱着。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了解他的,我们是接受他有时候会犯错的,我们只对他做错事情的方式有情绪,但我们是爱他的。
这样孩子在情绪上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我们用这样成熟的情绪模式给孩子做了榜样,也让孩子学习到了处理问题的新方式。
对孩子来讲,这个记忆、这样的体验,就是非常正向的,它会帮助孩子在未来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类似的事情。
作为成人,其实我们在每个当下都是有选择的,但可悲的是我们更愿意由着自己的本能来做出反应,这也注定我们看起来长大了但其实在心理上还是个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和梳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习惯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通常我们没有办法平静地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我们要求孩子不要哭,不要发脾气,不能跟妈妈顶嘴,要听话……我们成人把自己对情绪的错误认知和标准放在孩子身上,其实就是在压抑孩子的人性发展,剥夺孩子自己识别情绪的权利。
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是怎么发生的,情绪一次次被压抑导致的结果是让他的内在更混乱。
事实上,孩子有权利生气,有权利难过,有权利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因为那些就是他真实的情绪体验,他也必须经由这样的真实感受回到自己的内在,让自己更清晰,从而和自己的生命力联结,来帮助他走出无助的情绪,获得新生的力量。
案 例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特别想要别人的一样东西,但是他站在那里半天不说话,也不好意思去要。
我们就会带着他一块去找那个孩子,老师会帮他跟那个小朋友表达他的需求,这样做他有可能会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有可能会被拒绝。当被拒绝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开始难过和沮丧,自然也就有了情绪。
此刻他需要有一个人在旁边帮他给自己现在的情绪命名: 被别人拒绝了会难过。
这个过程中,我们带孩子做了两件事情:
? 第一,我们让孩子知道你被别人拒绝的情绪叫难过(为情绪命名);
? 第二,我们陪着孩子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有时候是会被拒绝的。
有些人接受生活的突然变故和挫折的能力很强,而有些人却很容易在突发的事件和状况里迷失崩溃。除了各自本来的气质类型和人格特质外,前者活在真实的情绪经验里的机会一定多于后者。
一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外在事件引发的内在情绪感受越是被允许、被接纳,他就越容易建立新的力量并作出为自己负责的选择,我把它称为情绪的成长。
每一个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他是在高自尊、高价值感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那他感受别人的能力一定也会不一样,他会非常包容,能感受对方的情绪感受,他是自己情绪的亲历者,所以他能支持别人的情感需要。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在童年阶段,在情绪上是被协助的、被接纳的、被认同的、被允许的,那么他在未来的人际关系里一定会是那个更平和、更包容、更成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