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拉臭是怎么了?相信很多家长有遇到这样的困惑,接喆放学,遇到住楼上的一位年轻妈妈,也是刚接到上小班的女儿,我们一起往家走。聊起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她给我讲了一件很头疼的事。
她家女儿今年9月入园,快四岁的年龄在班上属于大的。入园前,孩子在家里大小便都不用大人操心,只是拉完臭臭后需要帮忙擦干净。可自从进了幼儿园,孩子隔三差五就尿湿裤子,而且从不在幼儿园大便。
有天下午她接到女儿后,还没走几步,女儿就夹着腿焦急地说,妈妈,我想拉臭,我憋得不行了。看看附近没有卫生间,只好找了个僻静角落,把塑料袋铺在地上,让女儿拉在袋子里,那情形别提多狼狈了。女儿拉完以后还说,妈妈,拉完臭太舒服了,我都憋了一天了。
事后她问女儿,在幼儿园想拉臭了,可以去教室旁边的卫生间,为什么非要憋着呢?女儿不吭声。之后仍然时不时就尿湿裤子,仍然不肯在幼儿园大便。
这段时间,她发现女儿已经从之前的每天一次大便变成了两天一次甚至三天一次。只要是女儿没在家拉臭,她都会微信问问老师,得到的答复永远是孩子没在学校里大便。她觉得女儿肯定是总憋着臭臭,以至于有点便秘了。
就这样,女儿的大小便问题成了她的心病。她搞不懂,为什么女儿在排便这件事情上,进了幼儿园反而退化了呢?
为啥孩子一定要憋着臭臭回家拉?
我这位邻居妈妈的苦恼并非个例,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屎一定回家拉”的行为,很多上幼儿园的孩子都有。
曾听一位妈妈说过,她家娃因为不肯在幼儿园大便,结果有天没憋住,在班里当众拉了裤子,可能是有小朋友笑他了,第二天说什么也不去幼儿园,一路大哭着拖去的,闹了好几天情绪。
说起来,为啥有的孩子那么排斥在幼儿园如厕?
还不熟悉环境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度过,家对他们来说是最熟悉也最有安全感的。
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亲人,长时间独自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相当大的挑战。
孩子们性格、经历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总体来说,经常外出活动,有机会接触各种新鲜环境的孩子,适应环境会更快。
但即便是经常外出玩耍的孩子,也都有家人陪在身边,安全感是能被满足的,吃喝拉撒也都能顺利进行。
而上幼儿园,则意味着孩子要经历一个对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出现异常表现再正常不过了。他们常常会因为忙于观察四周,而忘记及时处理自己的生理需求。
还不能完全适应规则
喆同学3岁多的时候,我们帮他换了一家英语学习机构,每周都送他去学习一天。刚到班上时,他也尿过裤子。
晚上睡觉前跟他聊天,我慢慢确认了他尿裤子的过程。原来是因为上课之前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去个厕所,说上课时就不能随便走动了,而他当时觉得不想尿尿,就没去。结果课堂上想尿了,但想起老师的话,就没敢说要去厕所,努力憋着,可是没憋住。
幼儿园会用一些规则和秩序来约束小朋友的行为,引导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还不熟悉这些规则,孩子们经常会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比如因为想遵守纪律,结果反而尿了裤子;因为不敢向还不熟悉的老师求助,所以就憋着便便,要回家再拉。
“认”马桶
很多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生活细节会有近乎偏执的追求。我曾在电梯里偶遇一个哭得撕心裂肺的小姑娘,她姥姥解释说,因为平时都是妈妈给梳头,今天妈妈忙着整理东西,姥姥帮她梳辫子,她就哭成这样。
孩子在家都有自己熟悉的如厕工具,妈妈们在鼓励孩子如厕时,可能会选择一些样式花哨的小马桶来吸引孩子,比如小鹿形状、小鸭子形状,甚至小汽车、小飞机形状。
相对于如厕行为本身,孩子的注意力更多被吸引到如厕工具上,甚至对如厕工具产生依赖,这时要他们立即适应新的工具就有些困难。
有自己的“小洁癖”
很多妈妈都发现,孩子到了两三岁时突然变得爱干净了,手上有个小黑点也不乐意,路上有脏东西要绕着走,如厕时坐便器或蹲便器周围如果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这种“小洁癖”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延伸,类似情况还有画画时有一点不满意都会一直画下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搭积木时自己搭好的造型被碰坏了,就会特别愤怒;玩游戏时一定要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来进行。
这时候不必斥责孩子“事儿多”,在他们感到不适时及时安抚他们的情绪就好了,告诉他们“没关系的,我们可以做到”。
引导孩子在幼儿园顺利如厕,
这样做最有效
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想在幼儿园上厕所后,是不是觉得不那么焦虑了?
每个妈妈都有过跟屎尿屁较劲的阶段,从挑选纸尿裤到训练脱掉纸尿裤,从挑选小马桶到训练使用小马桶,再到大一点训练在外如厕,样样都劳心劳力。不过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解决自己的如厕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些适当的事情就可以。
尽早让孩子熟悉成人世界的如厕工具
关于孩子对自己小马桶的依赖,群里曾有位妈妈吐槽,说她家宝宝从不到一岁时开始用一个造型非常卡哇伊的小汽车马桶,学习如厕倒是很顺利。
但两岁左右时发展到出行必须带上那个小汽车马桶,如果没带,孩子就硬憋着不肯拉臭,而且无论怎么说服教育也不肯用外面的马桶。
后来,那位妈妈以“宝宝长大了,小汽车太小,放不下宝宝的便便了”为由,买回一个造型简洁的儿童坐便器,慢慢引导孩子使用,才算是逐渐适应了正常马桶。
关于如厕工具的选择,咱们曾经推文《帮宝宝选个合适的马桶,我掉过的这些坑你一定要绕过》,里面也提到过,孩子的小马桶简洁舒适和方便清理最重要,样式跟成人马桶越接近越好,并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换更适合的工具。
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时,大家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使用公共卫生间的坐便器和蹲便器,让他们充分体验和适应不同的如厕环境,到了幼儿园就不会对马桶太“认生”了。
鼓励孩子向老师求助
对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不仅是集体生活的开始,更是被一个“陌生人”接管了全天生活,这个“陌生人”就是老师。在不熟悉的环境里面对不熟悉的人,孩子因为胆怯,常常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还有就是像喆同学刚换英语班时一样,在老师提醒大家如厕时没有去,上课时想尿尿又不敢说,憋着又憋不住,想想孩子当时也是怪可怜的。
这时候,大人的理解和安慰很重要。可以告诉孩子,上课前尽量去趟卫生间,把肚子里的“小水桶”清空,这样会让自己上课时觉得更轻松。万一正上课觉得想去厕所了,也不用憋着,可以悄悄告诉老师,因为老师们都是很愿意帮助小朋友的。
平时可以多跟孩子聊聊老师们,帮孩子尽快跟老师熟悉起来,培养起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感,让孩子知道老师可以照顾好他。这样,及时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也就会感到安全踏实,有什么需求可以向老师求助,不用感到不好意思。
情景游戏玩起来
如果语言引导效果甚微,可以试一下情景游戏,喆同学的很多习惯都是通过情景游戏建立起来的。
我们大概每周都会有一个主题,确定主题后,先跟孩子交代场景和一些基本对话,其他就请孩子自由发挥。记得他开始上缓适班时,关于如厕这个主题,我们玩过很多次游戏。
最初是从他喜欢的画画场景开始:
他正在画画
他画着画着,突然有想上厕所的感觉,于是他举手说道:“报告,我想上厕所!”
我:“大的还是小的?”
他:“大的!”
我:“好,我们去厕所吧!”
他:“好的,妈妈。”
假装去厕所中……
我:“好了吗?”
他:“好啦。”
我:“那就整理好裤子,然后把小手洗干净吧!”
他:“好的,妈妈。”
然后是上课场景:
正在上课时突然想上厕所了。
还有游戏场景
正在跟小朋友玩游戏呢,突然想上厕所了。
当然也少不了集体上厕所场景
做操回来了,老师说,请小朋友们去卫生间尿尿,然后洗手、喝水……等等。
这样的游戏我们做过如厕、买东西、跟父母走丢了、打电话等很多主题,通过这些游戏,孩子学会了上厕所要举手表达。
买东西要交给收银员付钱,跟父母走散了要原地不动等待,或者向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求助,并且记住了我们的手机号码。
情景会触发习惯,在游戏中帮孩子建立情景,鼓励他们养成表达的习惯,有助于帮他们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与老师多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幼儿园里大多是定时喝水、定时如厕,入园初期,孩子已经养成的习惯会跟幼儿园的规范有个磨合和碰撞的过程。
如果发现孩子在如厕方面有什么异常,一定及时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尿湿裤子的,和老师一起弄清原因,帮孩子养成提前去厕所的习惯,不要憋到不行了才去。
保护孩子自尊,避免情绪化的指责
“你怎么又尿裤子了?不知道要去厕所尿尿吗?想拉臭了不会说话吗……”这些批评,有没有觉得很耳熟?
年幼的孩子行动力和理解力都非常有限,这些批评除了让他们感到紧张,并不能让他们记住什么。
想想咱们小时候,不也是越慌张害怕越记不住东西?何况如厕这件事,孩子们因为身体发育程度的原因,很多时候真的是有心无力。
跟充满负面情绪的指责相比,安慰孩子“没关系的,我们来处理一下”,同时告诉孩子“下次咱们早点去卫生间就不会弄湿裤子了”,效果会更好。
三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小小的自尊心,嘲笑、谩骂、指责很容易给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蒙上阴影,对解决问题无益。
最后提醒大家,秋冬季节天气转凉,孩子们出汗比夏天少了,随之而来就是尿的比夏天多了,而且尿意来得很急。
如果孩子一夏天都没怎么尿过裤子,却在秋天突然开始频繁尿湿裤子,别着急,耐心陪他们继续成长,就像前面说的,请相信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解决自己的如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