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了一个问题:“孩子总问为什么咋回事?”
“我儿子喜欢连环问,直到把你问崩溃位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问为什么要吃饭?我说不吃饭人会饿死。他又问为什么会饿死?我说人各种活动需要能量,吃饭能提供能量才能维持生病活动。他又问为什么需要能量。”
有人答:“问为什么不好吗?”
有人答:“十万个为什么阶段”
有人答:“都是好奇宝宝吧,我家的也这样”
我告诉这位妈妈:“你问孩子一句,你为什么想知道这个问题呀,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孩子提出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是孩子给家长组织的一次考试,有问必有答。我们可以先了解孩子问的是什么?他想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是什么原因驱使他问的这个问题,然后家长再来组织答案。
让孩子多问“为什么”
“思想”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是给自己困惑的一切问题找到各种解释,让自己不再困惑。做家长的都有这种经历,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会不停地问大人“为什么”,充满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劲儿。当然,有些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不敢或不愿意问家长,但并不代表孩子心里不好奇。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的家长很着急,恨不得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和见识都教给孩子,于是不停地、反复地给孩子讲道理;也有的家长很放松,认为孩子大了,到时候该明白事儿了自然就明白了,不用讲。
对于第一种家长来说,无论你多么苦口婆心,孩子总会有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探索和自己的答案。家长过度地灌输反而有可能限制了孩子的思路。对于后一种家长,孩子早期是需要家长给予解释和引导的,他不会凭空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孩子小的时候,好奇、想象、寻找答案的动力会超越挫折、恐惧等不好的体验,只要家长不限制、不吓唬、不责备孩子,给予孩子及时的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探索空间将不可限量。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自以为是,思想保守、僵化,还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我已经“不惑”了。
一个人是早早地故步自封还是到老都能保持开放、灵活的状态,取决于他一生的人格发展,更与他早期建立的思维习惯极其相关。
随着答案的增多、清晰和确定,我们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信条、信念、信仰,形成“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是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我们之后的生活将反过来受这些“观”与“信”的指导。这部分思想长得如何,决定我们一生的走向与质量。
所以,家长固然要时刻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也要随时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并让孩子的“为什么”逐渐深化和拓展,既不让他们过于迷惑,也不要让孩子早早地自以为是、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