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同理孩子的情绪吗?为什么家长越同理孩子的情绪,小孩反而越来越难搞?家长问:“我有时不太想同理我的孩子耶,总觉得没什么用,有时还适得其反,愈同理愈难搞怎么办?”
当你觉得该同理但下不了手时,有可能:
你状况不好
时机、环境不允许
你戳中对方却引发崩溃,搞得你白眼翻到背后去
你可能停留在 “理” 的连结,心 (情绪) 没有连到
第一点不难理解,毕竟我们不是心灵成长、鸡汤大师,即使我们能感受到孩子有被同理的需要,但不见得我们有剑及履及的准备与能力。如果自己都处在脆弱、易怒、甚至中邪的状态,要同理别人真有点强人所难—所以放过自己吧! 等风暴过后,大家在重新来过也是很OK der。
第二点同上,如果身处娘家、婆家、或对孩子不够友善的地方,父母若无法以“至善至喜的笑容 + 义正严词的划界线”来面对长辈,变成要同时顶住外人的压力还要照顾孩子情绪,此时真的做不到同理……也请放过自己啊!
第三点有些父母会误会是孩子不知好歹,但其实是您的一阳指神奇地戳进他的心坎儿里! 顿时打通任督二脉,眼泪狂喷、鼻涕恣流……的确,你本来打算戳的是哑穴,但孩子的哑穴是无从预测难以捉摸的….所以戳进心坎儿里,也是值得庆幸,多给他5分钟收拾一下情绪啰!
第四点很重要,是一些父母同理失效的主要原因。
即使你“理”说对了,对方可能还是很无感
许多愿意“同理”孩子的父母,经常把重点放在“理”上:父母表达出“知道”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也表示自己愿意接纳这样的情绪。例如:
“我知道你还不想走,你还想玩沙,你很喜欢玩沙。”
“不能溜滑梯了妳很难过,而且很生气! 妳不想走,还想玩。”
“你好生气,因为刚刚大哥哥撞到你,没有说对不起。”
这是很完整的同理句型,对有些孩子蛮有效的;但对有些孩子,可能就会进入鬼打墙:因为他们可能不想听理、不在意理、或他们有自己的理,这样的孩子较容易困住。
“所以是我们没有同到他的理?”这是一个可能。例如他不是因为被大哥哥撞而生气,而是他30分钟前就已经跟你表达过肚子饿,但因为赶公交车、坐公交车就忘了。只要给他二片饼干,其实被大哥哥撞也是很合理的事。
另外一个可能,是没有在“情绪深刻度”上跟孩子做连结。
我们真得有“感觉”到孩子有多痛吗?
也就是说,孩子可能为了我们觉得“其实没什么”的事、或者太常因为同样的事发脾气,所以虽然我们嘴上是说“我知道….你觉得….好….”,但心里只想强渡关山,凯旋来凳。这样的结果容易变成“我们觉得自己责任已尽,但对方并不买账,因此更觉挫折,甚至责备对方不知好歹。”
这是把同理术语化的结果,我们以为在某些情况下,说了某几句话,就能达到某种效果。
例如,要一位三岁正在挖沙的孩子离开沙坑,可能对他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父母可能会说:“我知道啊,他很喜欢玩沙,所以我就同理他那种痛苦嘛。”
不不不!不只是“没得玩”的那种痛苦,而是把那种“痛苦程度”放到一个大人身上: 可能是你新买的蓝宝坚尼撞得全烂、或是你的柏金包整个掉到粪坑,甚至可能是被公司裁员还对你提告、或者接到爸爸罹癌的噩耗……那样的痛苦。
三岁的孩子,世界非常单纯,情绪感受立即且强烈。玩沙,可能是一种身心灵的完全投入,无与伦比的美好;玩到一半不能玩,不是大人那种本来计划要露营但是下大雨的扫兴……玩沙玩到一半,对他们而言也许是种撕裂心扉的痛
大人的同理,有时停留在一种其实很不体贴的懂,我们很可能没有真正感受到他们的感受。我们想得很可能是“好啦,不过就玩沙嘛,我知道啦,下次再带你来啦……”虽然我们同理,但其实觉得没什么……当孩子没有在预设的几分钟内停下来,我们自然容易失去继续同理、接纳、包容的奇檬子了。
真心的同理,是先从“心”开始连结
所以,下次孩子情绪大爆发时,可以先从心、从情绪上去连连看,他究竟有多难受、多沮丧、多挫折? 如果满分是10分,他大概9分,对你而言9分的沮丧会是发生什么事? 9分的伤心会是发生什么事? 如果对你而言9分的痛苦可能是有亲人发生意外,这样会不会帮助你更去同理孩子究竟有多痛苦?
当然,孩子情绪的波动程度及速度比成人剧烈,我们可能一整天都不会有满分情绪,但他们可能有好几次;而且他们的恢复速度也比我们快太多。因此重点不是真把孩子的痛苦程度跟自己的完全划上等号,而是提醒自己改变一下顺序,先在情绪上做连结,再感受当那样的情绪强度发生在你身上时是什么感受? 会是发生什么事? 这时你会更有能力“同理”孩子,也更愿意陪伴他多花点时间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