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叫“爸爸有道”,但是在这里,我想先问宝妈一个问题。
当你们见到宝贝女儿抱着爸爸,亲爸爸的时候,你们会怎么看?
很多妈妈可能会问,“很正常啊,毕竟女儿亲爸爸。”
又或者有些妈妈会吃醋说:“女儿就只懂亲爸爸,都忘记我这个妈了。”
相信各位妈妈在说这番话的时候,都会带有那么点宠溺,实际上,不要小看孩子的这些行为,因为这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我相信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我刚才提及到的情况,就是孩子跟异性父母太亲近,例如女孩跟爸爸,男孩跟妈妈。
同时,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或许他们还会说出这样的话:“爸爸,你不要理妈妈,就理我好不好?”、“妈妈,我今晚要跟你睡,不要爸爸了!”。
面对这些问题,异性父母或许还会有些“小得意”,毕竟我们都会把这认为是孩子亲自己的表现,于是我们还有可能配合孩子,在孩子面前数落我们的另一半。
但其实,这种行为,是助长了孩子对同性父母的排斥。而衍生出来的,就是孩子排斥嫉妒同性父母。
而这也是目前大环境下,中国家庭的通病,孩子亲近依赖异性父母,排斥嫉妒同性父母。
看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很容易就会出大问题。
为什么会对孩子不好?
之所以说会出大问题,那是因为这跟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当孩子亲近异性父母,排斥同性父母的时候,就会出现孩子模仿亲近者,却厌恶排斥者的情况。
而这也是目前“男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男生危机”是指近年来我国男生在身体素质、学业成绩、社会性别角色认同等方面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问题。
尤其是社会性别认同方面,的确是出现了危机。现在“伪娘”、“萌化”等现象,都是男性“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体现。
传统社会的性别认同观会认为,男孩就应该有男子气,所谓的“男子气”,就是指勇敢、沉着,果断、坚强、勇于冒险,善于探索等。
就算是学界提出的“双性化”模式,也是要求个体首先要具有与其生理性别相一致的性别特质。男孩子,还是得具备男孩子的特征。
然而,对我国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男生性别特质女性化及未分化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男性化及未分化的比例。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男生危机”,普遍认为是由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以及少子化时代母亲的保护性养育引起的。
如果孩子跟缺位的父亲关系不好,却亲近可以依赖的母亲,那么他们就会学不到父亲的阳刚,却会被母亲过度保护。
那么自然的,他们就会学到母亲女性化一面,而拒绝父亲男性化一面的特质。
除此以外,衍生出来的还有“假性同性恋”、“大叔控”、“萝莉控”等等的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妈妈做到了老师的职责,然而父亲却没有。
那么作为爸爸,不希望孩子在性别角色发展上出现问题,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突出父性
突出父性,说白了就是振振“父纲”。
作为爸爸的你,需要在孩子面前多点展现你男子气的一面,能够干得了事的一面。
在家中多修修电器,多扛扛水,展现体能的一面;多帮孩子解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展现学识的一面;多帮妻子分担承担责任,展现品格的一面。
当然,做到这几点的前提是,不能缺位。
同时,接下来的要求则是针对妈妈的。
妈妈要维护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让爸爸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大力神”、“人肉百科”、“国王骑士”。
这样才能够保持爸爸高大威猛光辉的形象,继而让孩子产生崇拜之情。
毕竟崇拜了之后,孩子才能够更好去模仿爸爸,模仿爸爸优秀的特征。
2、夫妻恩爱
可能有些爸爸不明白,夫妻恩爱跟孩子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夫妻关系才是整个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如果没有一个美好和谐的夫妻关系,那么家庭关系将会变得一团糟。
所以爸爸们,你们首先要明白,夫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尽管说,孩子会亲近异性父母,排斥同性父母,但是总体而言,孩子是希望见到父母和睦,而不是总是吵架甚至打架的。
就拿哥哥为例,尽管哥哥有时候会吃醋,但是每次他看到发爸过来抱着我搂着我,给我夹我喜欢吃的菜,他都会嘻嘻一笑。
他很希望成为像发爸一样的男人,既有强壮的臂弯,又有渊博的头脑。
最后,尽量要避免讲妻子坏话,妻子同理。
如果爸爸抱怨妈妈,被孩子听到或者直接就是向孩子抱怨的话,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总能在父母互相指责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他们互相看不到的蛛丝马迹,并把自己也参与其中。
或许抱怨在你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反而能够让你心情舒畅。
但是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这却相当于整个家庭垮了。同时,抱怨也会影响孩子跟另外一方父母的亲密度。
所以这时候,爸爸记住,不要抱怨。
如果爸爸能够把上面提及的都做到,相信让孩子亲近,崇拜自己,模仿自己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总结
无论爸爸是多么普通,只要他不缺位,那么他一定会成为孩子心中的英雄。尽管孩子长大以后,英雄光环会褪去,但是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会伴随着孩子成长,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至关重要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