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是什么?家长该怎么办?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02 10:03:23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儿童抑郁症”的问题。

之所以突然讲起这个,是因为我师姐的女儿,被诊断为“儿童抑郁症”。

我师姐的女儿13岁,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脸口中“隔壁家的孩子”。这孩子我也认识,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给她补过数学,是一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女孩。

但是有一天晚上,师姐想跟女儿谈谈心,探讨一下未来发展,却发现女儿一直把袖子往下拉。我师姐就觉得很奇怪,然后无意间抓住了女儿的手,把袖子撸了上去,发现手上都是割痕……

后面的事就很顺理成章了。

妈妈害怕,女儿哭泣→一起去医院→医生诊断→进行治疗。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

中国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大约有37%左右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

国内郭兰婷等发现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1%。抑郁障碍也是自杀的主要因素,国内对1393名11-18岁儿童 少年的调查发现:自杀观念发生率23.5%,自杀未遂发生率2.6%, 其中 33.3%为多次自杀未遂。

这一连串的数字都揭示着儿童抑郁症的高患病率和高自杀率,所以各位爸爸妈妈,孩子的心理卫生还是需要重视的。

儿童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和自杀危险性高,必须及早诊断和治疗。如果能够及早发现,那么爸爸就能够给到孩子有效的心理干预,陪孩子从深渊中爬上来。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

生理上:

1.以各种身体不适为主诉,儿童由于意识不到情绪变化,因此跟医生诉说的常是躯体症状,而非抑郁情绪。

2.躯体症状,常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或头昏、头痛、疲乏无力、胸闷、气促、胸痛等各种躯体不

适。

3.其他。有研究表表明,儿童抑郁症患者幻觉较成人抑郁症患者明显。

心理上:

1.情感低落, 心境恶劣。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常自述感到压抑,“不愉快”、“没意思”。

2.自我评价低,自卑感及无助感强。自认为脑子笨,自卑感强,自责自残,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对日常娱乐活动和学习丧失兴趣, 不愿上学。另外, 抑郁症患儿常表现为抗挫能力差。

3. 逐渐产生自杀观念。

行为上:

1.情绪激动、易怒。研究表明, 儿童抑郁情绪不一定通过言语表现出来, 有时可能突发的表现为发脾气、易激怒。

2.经常哭泣。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受限制, 因此常通过哭泣表现出来, 且不易接受安抚。

3.思维、言语迟缓。思维速度缓慢, 反应迟钝, 思路闭塞, 语速明显减慢, 主动言语减少。自觉“脑子糊了一样”, 学习能力下降。

4.运动迟滞,有攻击行为。行为迟缓, 不愿与他人接触, 不愿外出, 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少数患儿的行为表现为不听从管教、对抗父母、冲动行为、攻击行为或违纪行为。

当爸爸们发现孩子有类似的行为的时候,那么该怎么办呢?

1、爸爸的家庭治疗

很多爸爸,都是“死理性派”,见到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第一反应是托关系找这个找那个专家给孩子解决问题。

当然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是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才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因为你一直“就问题”而论,而不是“就人”而论,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你的温柔和爱,那么内心又有什么力量呢?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流派叫家庭治疗,他们认为儿童抑郁症就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功能关系问题 (如距离、亲密或支持 ) 所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不适应就会导致障碍。

也因此,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一般是通过选择适当的互动和交往模式, 重新建立一种更加适当的家庭功能。

例如男童家庭中父亲缺位,母亲控制欲过强,那么治疗师就会要求爸爸归位,重新实现爸爸的功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和互动。

又例如治疗师会要求爸爸跟妈妈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吵架;要求爸爸做个榜样,放下权威和架子;要求爸爸用心聆听孩子的需要,陪孩子完成每一个任务。

我们都明白,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么大部分都是家庭的问题。作为爸爸一定要坚信,世界上没有那种难以沟通,天生厌学的孩子,有的只是不被理解的孩子。

他们的各种反应:厌学,抑郁,自闭,都只是一种求助信号,而作为爸爸的你,就需要用心去感受他们,耐心聆听他们,找到他们求助的根本内容,从而做出干预。

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 经过家庭治疗的 32名重型抑郁症青少年在家庭冲突、自杀意图和无助感等方面都明显减少, 与母亲的关系也显著改善,81%的青少年症状得到缓和。

所以希望爸爸们,你们能够真正用心去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孩子的煎熬,明悟到孩子的求救。

希望你能够用真情实感来给予孩子回应,而不是一味单纯地用理论知识去面对。

2、寻求专业帮助:让孩子好起来

当然,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断都是不能够马虎的。除了症状标准以外,还有病程标准、鉴别诊断等等的过程。所以在还没有专业人士确诊前,爸爸们请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

当然,一旦确诊以后,除了家庭的陪伴以外,还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因为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

当孩子被确诊的时候,父母的情绪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继而产生各种焦虑。

我举个例子,像孩子得了儿童抑郁症后,其实会严重影响学业成绩,而成绩如果差了,就会给予抑郁情绪一个强化和反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在这个循环中,孩子痛苦,父母也会被卷入进去,他们看到孩子的情况会更加焦虑,从而焦虑的情绪又再度刺激孩子。

总结

爸爸需要的,是给予孩子真情实感的反馈,而不是用你的死理性和理论知识,套路孩子。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