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现在,他就还你什么样的未来。孩子自出生开始,家长的观念和养育方式对他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每个阶段孩子发展规律的不同,家长需要做不同的引导。
3岁前陪伴孩子给他安全感
身边有很多朋友一直在说:“我要努力赚钱,等孩子满7周岁了,我就回老家把孩子带到身边来自己养。“”等我有空了,我要带孩子出国旅游,天天陪孩子。“可是,说了这么多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并不能够陪伴孩子,有的甚至会将孩子放到老人身边,以至于孩子从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但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是无法替代的。
等到有一天他们长大了,你在想去陪伴他们,他们也不需要了。所以说,从孩子0岁-3岁,这段时间是父母最不能够偷懒的时间。等到以后想要弥补,也不可能达到这3年的效果。
心理学家芘亚珀曾经也说过,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在3岁前建立“初级幸福感与安全感”,这种感觉来源于父母日常生活的陪伴,给他足够的爱。一旦它们建立起来,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也能够走向独立。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还是不要把3岁前的孩子放到幼儿园,或交给老人照顾。即使工作再忙,爸妈每天也应该保证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聊聊天、做做游戏。多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参与孩子每个瞬间的成长,这是父母真正能给孩子的一辈子的财富。
3-6岁鼓励孩子探索新世界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出自主意识,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对出现在眼前所有东西都充满好奇和疑问。此时,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不许动那个东西,离远点“,孩子可能会逐渐对未知事物产生畏惧心态。
相反,若孩子能得到父母的关注、鼓励和引导,则可以安心的开拓视野,去接近更广阔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是教孩子知识与计较,而是扎稳基础,通过探索新事物,锻炼孩子的思维反应和学习模仿能力。
首先,除去那些安全隐患,确保孩子在游玩的时候不会受伤。然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出门回来时,自己找到家,能说出家庭住址;带孩子去科技馆、图书馆和博览会,让他在熟悉常见物品名称的基础上,了解各种物品的用途,让孩子学习分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辨别东西要注意5点:要一件一件的教,避免混淆;挑选他感兴趣的东西;有耐心重复的教,反复了解才能深入人心;讲解时,要简洁正规用语;对同一类东西要逐渐提供不同的花样,如灯有台灯、吊灯、路灯之分。
6-12岁培养孩子自信心
6岁是步入小学学习的最佳年龄,这个阶段孩子都需要父母欣赏肯定的目光,来坚定自己的信念,驱散迷茫、胆怯和失望。只有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言语,甚至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增强孩子足够的自信。
如果父母能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你真笨”改成“这确实有点难,不过我想你可以做好”,侧重点在“我的想法”,这样正面积极的引导,孩子就会认识到虽然我做得不好,但无损于我的自身价值,他仍会满怀信心地继续努力。
当你看到孩子做事磨蹭,对待学习三分钟热度时,不要急于冷嘲热讽、独断的下命令,换一种心态把“你必须这样做“改成选择题”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要比吹毛求疵更管用。
请时刻记住:不要嘲笑孩子想象中的世界,无论孩子的成功多么微不足道,你都要表示庆祝。为孩子可能会遭遇失败的事情准备备用计划,并鼓励他再来一次。父母给予孩子肯定,让他体验努力的过程,有益于他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12-16岁培养学习竞争力
“没有内在动力的人是走不远的,不管他今天的成绩、高考的成绩多么好。”培养孩子的学习竞争力。不但可以让他轻松面对应试教育,还能在社会人才选拔中脱引而出。
家长需要注意一点:在竞争过程中,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别让孩子计较一些外部得失,如这次考试比别人分数高几份,成绩排名如何……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较的事情上,焦虑感会分散孩子的精力,他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赢弱。
所以,父母必须摒弃那些不适合孩子特点的要求和期望,比较时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指向。让孩子在比赛中,关注自己做到了哪些,有哪些进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使他明白做每件事,达到目的事最重要的。
这样不仅培养了公平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并学习到了人际沟通、调节自己的情绪等能力。孩子的思路和心胸都开阔了,就不会一味专注于“比赛输赢”了。
当孩子年满16岁,性格、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等都有了雏形,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多或少能看见一点影子。所以,请家长耐心、细心的见证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