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包子奶奶带着小笼包和弟弟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等我再见到小笼包的时候,发现她多了一个臭毛病,她总是不自觉地咬下嘴唇。打嗝放屁骂人吐唾沫,当熊孩子遇到臭毛病,怎么破!
一开始,我没太在意,想哪个孩子还没点小动作啊,估计几天就好了。
但十来天过去了,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糟糕了。她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咬嘴唇,包括晚上睡觉时候。而且她睡着了,我必须使很大的劲儿才能给她掰出来。
我开始焦虑了。
我对家里人说:以后谁看到她咬嘴唇都必须要提醒她,这臭毛病改不掉,实在太难看了。
一时间,全家人都进入了草木皆兵的状态。
“小笼包,不许咬嘴唇了!”
“小笼包,你怎么又咬嘴了?”
“怎么又咬?这么漂亮一个小姑娘,哪儿学的这臭毛病!”
……
那段时间,除了正常的吃喝拉撒睡,全家只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盯着小笼包那张嘴。
但好像大家越提醒,小笼包咬嘴唇咬得越频繁。
发展到后来,我每次看到她,她都是紧紧咬着嘴唇。
而且,一开始我们一提醒她,她还能立刻就松开。
但渐渐地,不管我们怎么说,她瞪着眼睛看着我们,就是死死咬着不松开。
一天晚上,我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
本来我正在绘声绘色特别投入地讲故事,不经意瞟了一眼,小笼包竟然又在咬着嘴唇。
我感觉我浑身的毛瞬间炸开了。
我把书啪地合上,狠狠地瞪着她。
小笼包懵了,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嘴唇还是紧紧地咬着。
我伸出手来,使劲儿掐住她的嘴唇,开始怒吼:“你到底怎么回事儿?让你不要咬嘴唇,不要咬嘴唇,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你今天倒是说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咬嘴唇?你说啊,为什么?”
……
小笼包不说话,只是眼睛里含着泪,看着我。
“我问你呢,为什么啊?你为什么就非要咬嘴唇?你今天不说出来,我们就别睡觉!”
小笼包的眼泪开始哗啦啦往下掉,想哭,又使劲儿忍住,“妈妈,我也不知道啊!”
“不知道?你为啥不知道?不知道你就要咬吗?全家人苦口婆心地说你,都没有用,你到底怎么才能改了?”
小笼包呜呜地哭了起来,用小手拉我的胳膊,“妈妈,我以后不咬了,你不要生气!”
可我当时已经完全失控了,明明知道发脾气对这件事情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我已经完全陷入了自己的情绪泥潭里。
我把这些天来的焦虑,担忧,愤怒,全部变成了疾言恶语扔了出去。
我一把推开小笼包的手,“不讲了,今天不讲故事了,你睡觉吧,什么时候改好了,什么时候再给你讲故事。”
小笼包一边哭一边躺下,一边努力闭上眼睛,不知道小声抽泣了多久,终于睡着了。
这个时候的我,终于冷静下来了。
看着小笼包脸上挂着的泪珠,我的心拉扯着疼。
我问我自己,我这是干嘛呢?
我怎么能这样对孩子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中,一夜无眠。
第二天,正好上心理咨询师的辅导课,教授讲到了发展心理学,说到了婴幼儿期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
课间,我请教教授,“小笼包总是改不掉咬嘴唇”,该怎么破?
教授详细了解了小笼包的情况后,说,“孩子任何一种行为表现肯定背后都有原因。她频繁咬嘴唇,可能是源于某个场合给她带来了焦虑、害怕、恐惧,或者其它不好的情绪,这是她发排解情绪的一种方式。可能过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就好了。
但因为你们全家人过于紧张,不断地去提醒她,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暗示和强化,起了相反的作用。建议你们不要再去注意孩子的多余动作,听其自然。”
听完教授的建议,想到这段时间以来,我给小笼包传递的压力和焦虑,又想到昨晚小笼包哭红的眼睛,我快要哭出来了。
天哪!我简直是一个太糟糕的妈妈!
教授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足够好的母亲’。
而所谓‘足够好’的意思是说,再好的母亲也不能满足婴幼儿所有的需要,无法每分每秒都陪在他身边,也不能保证不犯任何错误,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尽力而为,为其提供一种温暖、安全的氛围,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还有,我们一直在这么努力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提升自己,改善亲子关系,这就足够了。”
听完,我的内疚感终于缓解了一点,这才想起来要补救。
我问教授“我应该怎么弥补昨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
教授笑了,说“你可以向孩子道歉啊!但是一定是认真、真诚地道歉。”
那天晚上,洗完澡,小笼包抱着一大摞绘本爬到床上,“妈妈,讲故事!”
她好像已经忘记昨晚妈妈的批评和训斥,笑眯眯地钻进我怀里。
我搂着她,“小笼包,妈妈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对你说。”
“什么呀?”小笼包仰起小脑袋,看着我。
“妈妈要对你说,对不起,昨天晚上妈妈态度不好,太凶了。你一定很害怕,很难过吧?”
小笼包愣了一下神,然后垂下眼帘,点点头,“嗯,妈妈,我不喜欢你变成大狮子。”
我说:“是,大狮子的确太凶了!妈妈也不喜欢。”
“妈妈,其实我也不想咬嘴巴,可是我经常就忘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搂进她,“恩,宝贝,妈妈知道了。”
小笼包睡着后,我召集包子爸爸、包子奶奶开了家庭会议,全家达成一致,明天起,谁都不再用过激的话语提醒强调小笼包咬嘴唇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天,有好几次看到小笼包咬嘴唇,我都差点忍不住想要去说,但还是逼自己把话咽回了肚子里。
有时候,实在忍不住,我就会轻轻点一下我自己的嘴唇,给她一个眼神,小笼包也就心领神会,赶紧松开,捂着嘴笑。
这个手势成为了我们母女间的一个小秘密,只有天知,地知,我懂,她懂。
然后,慢慢地,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全家的注意力都转移了,还是事情真的往好的方向发展了,我们惊喜地发现,小笼包咬嘴唇的时候越来越少。
包子爸爸感慨说:“看来,当爹妈真的是要学习啊,科学育儿,科学就是科学。你看我们之前不懂,南辕北辙了那么久,我们焦虑,孩子也不开心,全家鸡飞狗跳,现在,你好,我好,全家和乐融融啊!”
我笑了,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时间过去一个多月了,现在,尽管小笼包还是偶尔咬嘴唇,但情况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我知道,这一切需要时间这位魔术师,我不能心急。
但是通过这次经历,我才强烈的感觉到,其实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们家长自己的问题。
也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真的还有很多很多地方需要修炼、升级。最近又看了一些正面管教相关的书籍,有些小小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不能忽视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也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情绪被接受时,孩子很容易去调整他们的行为。
第二,最好避免单纯的批评和指责。
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的态度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错误本身。
强硬只能刺穿孩子的坚固的外壳,只有温和的坚决才能触及他们敏感柔软的内心。
第三,不要质问孩子“为什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使他尤为不安的问题是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就像那个晚上,我拼命地要求小笼包回答我为什么要咬嘴唇,小笼包除了哭,什么都说不出来。
因为“为什么”这个词要求他解释自己的感受,说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可以接受的理由。
0到5岁的孩子,通常还没有这种能力,能老练的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这种问题只会让孩子缄默,而不是向我们敞开心扉。
第四,沟通中可以借助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
就像后来,当小笼包再咬嘴唇时,我就会轻轻点一下我自己的嘴唇,小笼包立刻明白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并不喜欢听教训和冗长的教导,一个简单的词或者手势会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并去想应该做什么。
第五,当一个好妈妈好爸爸真的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看了很多的书 ,知道了很多育儿道理,但还是会忍不住冲孩子发火,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过去的经历造就的产品,所以现在我们又以当初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交流,尽管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自知。
所以,良好的,崭新的亲子互动模式,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认真去做,并通过反复的自我训练后,才能形成的一种良好的自我反射。
哎,有时候想想,当爹妈真难。
育儿之路是如此不平坦,往往是座山连着一座山,而且这些大山,有许多我们根本无法移动,无法改变。
该怎么办呢?
嗨!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我们可以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蹲下身来,试着真正了解孩子。
我们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山不过来,那我们就过去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