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怎么反倒变得害羞内敛起来了?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04 20:03:16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一次饭局中,大家无意中聊到,在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孩子似乎要经历几个阶段的成长任务——3岁前,胖;3~6岁,有礼貌;6~12岁,学习好,有才艺;12~18,学习好,别早恋。

其中多为笑谈,但是3~6岁间的这个要求,却真的很能展现心理机制与养育实践的交集。很多人将这一年龄段定义为孩子们的第一个“叛逆期”,而叛逆的范畴多是“礼貌”这类与社交和情绪相关的行为。

其中最典型的情况,恐怕就是“不打招呼”。

有的家长十分困惑,孩子一两岁时,还能非常热情亲切的和成年人互动,而今长大了,怎么反倒变得害羞内敛起来了呢?

变害羞是孩子长大的表现

“不打招呼”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当孩子意识到了你我有别,亲疏有别的同时,却没有对社交规范产生深刻认识——和那些相对陌生的人打了照面,自然很难表现的多么热情友善。

在孩子们学习如何社交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还没教会孩子社交规则时,就要用成熟的社交标准来要求孩子。

我们希望孩子友好而热情地对待他人,就应当为这种友好与热情提供基本的保障。

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你带着孩子走进电梯,发现同住一栋楼的老张也进了电梯,你跟老张点头寒暄:“吃饭了吗?”老张看上去也挺开心:“吃了吃了!”紧接着指了指你家孩子——“哟,你家儿子都长这么高啦!你看现在的孩子营养好,长得就是快!”

这时,你稍微拍了拍孩子的脑袋:“快叫张大爷!”孩子却一个劲儿地往电梯间的边缘靠,不愿意多说话。

孩子的人际交往也要遵循社交的基本规律:我为什么要跟你一个既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的人热情打招呼,还喊“大爷”呢?

打招呼来得太突然,孩子也需交际入口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当我们的孩子萌生了自我意识,我们的确不能在很多场合再将他仅看作一个孩子了。

电梯间碰到老张这件事儿,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

孩子见到陌生人,其实也需要一个正式的双方自我介绍,以作为社交的起点。

劈头盖脸没来由地就被要求喊“大爷”,谁都不愿意。细细想来,我们欠孩子们许多次正式的双方引见。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样做会更好:当老张说完话时,我们应当向他介绍一下我们的孩子,口吻应当轻松而稍微带一点骄傲。随后,也应当向孩子郑重地介绍一下老张,并伴以孩子能够了解的描述。

此外,我们也未必要让孩子毕恭毕敬地叫上一声“大爷”,担心其他打招呼的形式会显得不够礼貌。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不打招呼并非因为不懂礼数或者恐惧社交,而更多的是被突如其来的沟通需求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以至于显得有些窘迫。

如果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交流基础,就不至于让“打招呼”显得太过突然。

正确引导,让孩子大方打招呼

不过,很多情况下我们给孩子的社交预热还是没有做足火候,纵然我们已经尽力而为,孩子完全有可能还是没有表现出礼貌的行为。

很多时候,家长们为孩子的正确行为做了各种预先假设,却忽视了正确的行为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基础。

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可总是淡忘了向孩子展示“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

我们总着眼于那些良好的行为,而选择性无视了那些催生良好行为的心理土壤。

在我看来,身为家长,我们不应当做提醒孩子“嘿!该打招呼了!”的那个教官,我们应当做引导他自然而然打出招呼的向导。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