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适应环境能力差怎么回事?为什么孩子难以适应新环境?而有的孩子适应新环境比较快,而有些孩子难以适应新环境怎么办?
小犀是个适应力很强的孩子。
3年前,她刚上幼儿园,在一众孩子的哀嚎声中,她背着小书包,连再见都没顾上跟我说,就喜孜孜、兴冲冲,头也不回地跟着老师走了。
担心了很久的分离焦虑,完全没有发生,我反倒有些小失落了。有朋友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再等一星期看看,到时候她新鲜劲儿过了,准要哭的。
后来,我一直等到幼儿园毕业,她也没有因为上幼儿园的问题哭过一次。
今年9月,小犀上小学了。还没开学呢,我就紧张上了,自己恶补了很多幼小衔接的“功课”。
虽说上幼儿园时,她适应得很好,可这不代表她上小学也能适应啊。尤其小犀向来是个好动的女娃,关键还身手灵活,翻杠上树都不在话下(其实,我更想看到一个小淑女的样子……)。
我担心上学后,这溜溜一整天,她会坐不住。
不过,从开学至今的表现来看,似乎又是我多虑了。
今天早上,我问小犀,小学生活你还适应吗?小犀边刷牙,边语声含糊地回答,适应,简直太适应了。
……
我曾经目睹过很多孩子的分离焦虑,也听过不少妈妈朋友的诉苦。
站在幼儿园门口,孩子八爪章鱼一样紧拽着妈妈不放手,一边哭得鼻涕眼泪稀里哗啦,当妈的简直心都要碎了。
再感性一点的,直接就跟着孩子一起哭。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小犀没有这么明显的分离焦虑?真的是因为我很幸运,摊上一个天生适应力就强的孩子吗?我觉得不尽然。
仔细想想,从小犀出生开始,我就常常会跟她说话。虽然那个时候她完全不懂得回应,旁人看来我也更像是在自言自语,但我习惯了这么做。
尤其是当我要从她眼前消失时,我一定会跟她打声招呼。哪怕只是去一趟厕所,我都会跟她说:嘿,宝贝,妈妈去上个厕所,很快就回来。
等回来之后,我也是第一时间来到她面前,又说一声:嘿,妈妈回来了。
等小犀再长大一点,已经开始懂得找妈妈时,我也结束了产假,开始上班了。
虽然她依然不会说话,但我还是维持着我的习惯,每天离开时、回家后,都第一时间告诉她。说来也奇,她每次睡醒之后,即便没有看到我,也从来不哭。
偶尔想我的时候,她就对着墙上我的照片,一声声地喊“姆妈——”
有一次,我回到家后,小犀的奶奶问我,你今天去上班之前,是不是没有告诉她?她醒过来后哭着找了你很久。
哎呀——我敲了自己一个闷记——的确忘了。因为我出门上班时,都还没来得及跟她说一声,她就喝饱奶又睡着了。当时,我只想着别再吵醒她,就一个人悄悄地出了门。
虽然自责了一番,但当时我还在想,或许这只是个巧合呢?
可是后来,我又有两次没能在离家前向她报备行踪的类似情况,结果,她这两次睡醒后没看到我,都是哭闹了好一阵子才罢休,跟平时的表现完全不同。
我这才发现,尽管她还无法开口表达她自己,但她其实一直都能听懂我说的话。
而我也在无意中,持续给她吃着“定心丸”,大大减少了她的不安和焦虑。
其实,分离焦虑的本质,也是孩子在离开熟悉的环境后所产生的不安全感。
通常来说,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得到的安全感越充足,分离焦虑的症状就会越轻。不过,除了基础安全感之外,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重要。
试想一下,平时在家,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事小情都有人给包办了,可是到了幼儿园,3、4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孩子,哪里个个顾得过来?
这个时候,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自然适应能力也更占优。小犀有个懒妈妈,不是很爱包办的那一款,倒是歪打正着了。
因为我总是想着,她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她自己来,对她来说实在有难度的,我就多指导几次。
所以,在上幼儿园之前,小犀就已经学会了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脱衣服,甚至自己扣钮扣了。
现在,小犀很多事情都不愿意让人帮忙了,只要是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谁帮她,她还跟谁急。
可以说,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也偏弱。因为在家里,他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自己服务自己的机会,所以,离开了家人,没有了依靠,就容易处处受挫。
挫败感,对孩子适应新环境来说,可是个“致命伤”。很多孩子往往会选择逃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打死也不去幼儿园”。
跟一些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有妈妈说,其实自己也很想给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可是,每次看孩子笨手笨脚的,还磨蹭,自己的急性子就犯了,总是直接把事情接过手来,干脆利落地做了。
这种感受我很能体会,可是,只要一想到我不能代替孩子成长,我就能稍稍按捺住自己火急火燎的心情。
再加上换位一思考,像她那么大的时候,我的表现可比她差多了,耐心就又回来了一大半。
只有内心充满安全感、常常感觉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孩子,才能积极向外发展,表现出探索的兴趣和意愿。这话是一点都不假啊。
还有一种难以适应新环境的情况,是孩子的内心与外在的规则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父母,大多已经意识到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有些也在努力避免自己父母曾经犯过的错误。
可是,新的问题是,很多人又对孩子过于“民主”,常常失去原则,更不要说建立规则了。
我一直相信,家庭环境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环境,是为了让孩子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前得到充分演练而存在的。
如果父母能够用充满爱的方式,教会孩子规则,孩子会更容易适应外界环境,尽快融入集体生活。
相反,如果担心孩子会发脾气、会大哭大闹,就总是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妥协,孩子的脾气只会越来越糟糕。
因为他感受不到规则的边界,他只能靠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哭闹来试探边界,可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发现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所适从。
你以为你的妥协,是在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会为此欢呼雀跃,可事实上,他真正需要的,是能让他感知到边界的、具有一致性的原则。
这样的一致性和边界,既能给孩子安全感,也能为他适应社会环境打好基础。
最后再提醒一句,如果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偏弱,千万不要“以毒攻毒”,强行逼他适应或是挖苦讽刺的话,情况只会更糟糕。
适者生存是天道。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永远都没有一劳永逸这回事,但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发现可以“四两拨千斤”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