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心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你的孩子让你省心吗?只有让孩子适应家庭的节奏,适应和我们步调一致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生活才能“省心”,家长赞同吗?
平时我注意很多人去评价孩子通常会用“省心”这个词,“看谁谁多让大人省心啊”,“你怎么那么不省心”。。。
我一直很纳闷这个“省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标准,是听话懂事,还是不哭不闹不惹麻烦,这么来说的话,省心的孩子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随之而来,评判一个父母是否称职的标准也和孩子是不是省心挂上了勾。
可是,为人父母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训练孩子省不省心,有多省心。
首先,省心的主体是父母,而不是孩子。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之所以有种种不省心的情况出现,是因为父母自理能力的缺失以及生活秩序的混乱,而孩子只不过是映射各种状况和问题的出现的载体,不是始作俑者。
问题一直都存在,生活本身就乱无章法,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难道还指望着孩子自带“乖巧听话”的属性去给大人收拾烂摊子吗。
另外一方面,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就变成了所有人的主宰,大人围着孩子转,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节奏。
比如,孩子一边玩儿家长一边拿着叉子拿着碗追着喂饭;
比如,孩子正在努力拿着勺子往嘴里送饭,一旁的家人等不及就上手帮忙;
比如,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的玩儿,家长就一会儿喂水一会儿把尿的询问;
再比如,孩子想要去学习扫地、择菜、做饭等各种生活技能,都被大人一口拒绝;
我们把孩子当成瓷娃娃,一边带着溺爱一边带着轻视,那些追在后面给孩子喂饭的妈妈,恰恰又是那些总在孩子很忙,不需要她们出现的时候出现,而需要她们的时候却又不在身边的妈妈。
溺爱正是缺爱的表现。
很多人说科学育儿科学育儿,其实各种育儿观念都殊途同归——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的生活达到和谐状态,感受孩子的需求、心情、兴趣和才能,通过这样的感受和孩子互动。
一个不去了解和尊重孩子生活节奏令人喘不过气的父母自然也就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互动,劳心劳力满腹牢骚把原因归结为孩子的不省心。
其次,孩子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明白:“我不是世界的中心”。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反而更加的情绪不安,他会在为所欲为的过程中无力承受。
打个比方,耐心是一种美德,在鼓励孩子学会分享、排队、等待玩具的时候我们都在引导孩子保持耐心,但是在像孩子睡觉、吃饭、穿衣等等生活琐事上,我们倾向认为孩子有没有耐心和性格脾性有关,也就是说,很多生活规则的执行完全是碰运气,孩子天性活跃,作息没规律就随他去吧,心情不好,不吃饭吃零食也可以。
孩子在这样毫无界限感的家庭里,永远都想要求再多一点再多一点,逐步升级到无法满足,就会变本加厉歇斯底里。
这样每天都疲于应付孩子各种需求的父母,很难完成自己的事情,当全职妈妈的两年多,我对这一点感触颇深。
因为我也常常在是否要妥协的思考中挣扎,因为设置界限和我希望孩子表达自我的观点相对立,于是我学会了去平衡,哪些要求是无法改变,哪些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我不会去期望球宝可以老老实实坐在餐椅上完整的吃完每一顿饭,我也不会奢望他可以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可以安静的待着等我忙完,我会告诉自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节奏和独立性。
以前每次做饭的时候球宝都会要抱抱,我会告诉他,“我现在不能抱你“,然后告诉他为什么,有时候他会哭的非常厉害,但我知道这是孩子在表达失望和沮丧,不去妥协不代表我会让他一直哭,我会解释我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而孩子也会明白,这个世界不是围绕自己来转,别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一样同样受到尊重。
只有让孩子适应家庭的节奏,适应和我们步调一致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生活才能“省心”。
还有一点很重要,任何孩子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听到家长说“不”的时候不会崩溃,不会满地打滚乱扔东西,而控制情绪其实就是孩子是否“省心”的硬性条件。
我觉得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脾气,但是,父母往往会向孩子的哭闹投降,这是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发现,当他被告知要等待、游戏结束、玩具无法得到,而他们大哭大闹后,妈妈就会过来抱抱、游戏继续还买了玩具,那么他很快就学会了不去等待和接受,因为拒绝、大叫大闹并继续自己的行为,反而能得到满足。
为什么父母会向孩子的脾气投降,就在于,我们认为,拒绝会让孩子受挫,而受挫等同于伤害,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孩子不能妥善的应对挫折,才是真正的伤害。
应对挫折本身就是人生当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最后,养孩子真不是能省心可以省心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