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自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培养孩子自我的五条建议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07 20:04:43编辑:小宝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这个社会崇尚成功,那么到底什么样是成功?很难界定。未来20年、孩子长大以后面临的成功标准,也非常难界定。但有一点我们知道,成功是无法培养的,只能自己努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2016年10月,上海行健学院学前教育系的王烨芳老师受上海科学育儿指导项目之邀,在育儿加油站上海科学育儿指导浦东专场活动为家长带来题为《尊重儿童,强大自我》的演讲。王老师强调,家长能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某些素质,以帮助他成长,其中之一就是强大的自我。

什么是自我

父母如果拥有强大的自我就会非常的淡定,处理事情来心里就有谱。孩子也一样,如果他的自我是强大的,那么他适应社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都是有办法的。

这里的自我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我很自我、自私”不一样,而是来自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说。

本我很简单,就是我们每天吃喝拉撒这样的事情。我高兴怎样就怎样,也就是说这是我们本能的需求,不受控制和约束。

自我是我要考虑现在我想吃东西,可是在会场吃好像不太文明,那我就不吃了。人类作为动物人有一些需求,这些需求什么时候能做什么时候不能做,就是由自我在调节。

超我,包括爸爸妈妈的禁令。比如,爸爸妈妈经常跟我们讲:不应该吃饭的时候还跑来跑去、见了长辈要打招呼。应该不应该做父母的禁令构成了一个超我,而另一个超我是自我理想,即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是唯一能够让孩子自己抓住,让他成长获益的东西。也就是说,他要调节自身的需求,但同时也要兼顾爸爸妈妈怎么想以及我有怎么样的想法。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几年前无论是谁让我讲课、坐在讲台上和大家分享,我都不会来,甚至不想告诉别人我是教师。因为我对自己常常有一些怀疑和不自信。

有一次和我的好朋友打电话,我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很多事情有时候就觉得没信心,做不好!可就在这个时候,我4岁的孩子不经意间听到了,他就抬起头跟我说:妈妈!你怎么这样说自己呢?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你很棒的!

孩子的话是无心的,但我当时就愣住了。我想也许他说得对,我确确实实不是一无是处。在那一刻,我就觉得孩子的心思比我们要乐观、积极。我从她的话语里面去判断自己,我是不是低估了自己?是不是把自己放的太不重要了?是不是没有承担起正面教育孩子的形象?这个事情我反复在想,同时在上一门观察课,学习了很多的理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地找到了问题所在:经过仔细的回忆,在高中阶段一些事情进入到我的生活。我很自卑,在当时来看是一件件的事情,可是因为自我不够强大,我没有办法直面的解决它,甚至连面对它都不敢。所以它就压抑到潜意识里了,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

有了这个认识,我就把自卑的这些事情都晾出来,告诉我自己这几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面对它,就是自我强大的一个表现。我开始客观的分析自己,究竟哪些事情做得还不错,哪些事情做得确实不好,推倒这些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一遍又一遍地拿掉,然后告诉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事情,都是成长。这种成长性的思维帮助我一点一点克服自卑。

其实不管是我的自卑还是别人,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源于我们的自我不够强大,不敢面对这件事情,或者你都没有意识到,它还在你的潜意识里面。

通过这件事情,我感觉到在儿童教育中,有比学业成绩更重要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因为强大的自我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面对挫折、面对未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自我的发展阶段

自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强调自我,认为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和我们自己的想法相互作用。他把发展的过程分成8个阶段。这里只介绍其中的4个。

1岁半以前

孩子主要是和妈妈在一起,母亲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形成了一种亲子的相互作用关系。

十月怀胎很辛苦,但孩子的出生带给母亲最大的快乐,这种相互调节的关系就是信任感的核心,推动了母亲去积极的照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有成长,妈妈为他换尿片、热奶时,他也在感受和消化这份爱。这个时候孩子就学会先爱自己,后爱别人,这对孩子今后的心理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儿童信任感的发展十分重要,孩子信任母亲,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我们保障孩子未来面对其他关系的坚实的基础。

1岁半~3岁

孩子开始有各种能力,他能走,慢慢还能小跑了。这时候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必要的行为控制。

比如这个阶段孩子要解决大小便的问题。怎么协调自由和控制?不要着急,因为控制小便的括约肌发育的要早一些,能够先控制小便;而控制大便的括约肌晚一点发育成熟。所以这时候千万不要去辱骂或嘲笑孩子,不要伤他们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在这个时候是很强的,你的做法会让他形成宽容的和自尊的人格。

另外,家长的自尊会给孩子力量。如果父母缺乏自尊,孩子就会不知所措,造成这个阶段的危机。1岁半到3岁的自我发展和适应对以后适应社会组织、社会理想有帮助,让孩子准备好参加未来的秩序生活和法治生活。所以我坚信:3岁之前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3岁~6岁

孩子上幼儿园了,这个时期就出现了超我。其实2岁多的时候已经有超我了,包括爸爸妈妈的禁令: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还有孩子自己说:我想做什么。

孩子有了自己的制约,还会对自己有要求,这个发展对适应社会有帮助。这个时候的孩子很听大人的话,他们的调皮都在小孩范围内。还有另外一个积极的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比我们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更积极的学习,并且有很多的野心。比如他会说,我以后要当科学家;要当生物学家,都是伟大的抱负。这个阶段将是亲子之间最融洽的阶段。

那么家长能做的是什么呢?把孩子的想法纳入到我们社会有益的渠道。我们鼓励孩子有这些想法,朝着这条路走。还可以让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加成人的活动,我们也给他定一些目标、成人的目标。比如,你未来想当生物学家,那我给你买点书回来;给你讲讲故事;带你去看纪录片,孩子会非常配合,而且对你很感谢。

这个阶段保证孩子正常发展的原则是不能打击他,告诉他他做的事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了我们要怎么办、怎么改。有奖励也有惩罚,这样孩子的道德和他的抱负就得到了发展。

学前期3到6岁还有另外一个特征:游戏。游戏跟自我也有关系,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在体会自我的力量。游戏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疗伤、自我教育的机会。我们看到很多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说不能够动电插头插销,他就跑到娃娃家的游戏里去。那里也有爸爸、妈妈、宝宝,然后他看到宝宝去动插头的时候,马上就以妈妈的身份自居:小宝宝,你不能动插销!有电!完全是妈妈的翻版。他在进行自我的教育,强化这个结论,同时又在自我疗伤。孩子对于爸爸妈妈说的不可以是多么的渴望,你说不可以的时候他就好奇,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够试的,否则后果非常严重。那么这种矛盾和纠结在游戏中就得到了一种释放,规则也内化了,有时候把问题也能解决掉。

6岁~12岁

孩子6岁之后就要面临小学,马上进入到有不同要求的系统学习中。每个学科都有知识有要求,同时他更愿意跟小朋友玩,甚至和爸爸妈妈说的话都没有跟小朋友说得多。

埃里克森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喜欢:温和但是坚定的强迫他们冒点险,去发现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是孩子本身想不到或者根本就做不了的,通过你温和的坚定的强迫,他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一种勤奋感。我努力了就能成功。这对于小学的孩子是需要的,给孩子在某个学科的成绩上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我一开始考90分,而是要给孩子一种进步的成就感。比如第一次拼音考了60分,一个月以后我考80分,进步了。

培养孩子自我的五条建议

五个建议全部是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提出来的:

1、3~6岁是危险期,需要自由和边界

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什么危险?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在某个时刻是尖叫的、痛哭的?有时候是不讲不响、是压抑的?这种尖叫、痛哭、压抑到青春期将转化为争吵。

区别在于青春期的孩子有语言和思维能力,有情绪的主导能力,能吵得过你。可是3~6岁的孩子对待不对劲的事情,没有这种能力,他说不过你。这么大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情绪发展、语言发展、社会交往发展全都不成熟,所以他能做的只有我们看到的,表面上的不可理喻。

这时候孩子的自我很弱小。自我越弱小,累积在潜意识中折磨个人的压抑成分就越多,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像之前说的要有自由也要边界。

然而在这个阶段家长(特别是自身比较成功的家长)往往对孩子有不切实际期望,使孩子形成焦虑。过高的焦虑会导致失败、胆怯、缺乏创造力、低水平的自信和自尊心。长期过高的要求导致相反的结果:拼命的去努力达到你的要求,长期高度紧张、不断奋斗会出现身心疾病,限制孩子的想象探究行为,还会过分要求他人,形成专制的人格,惩罚自己、惩罚别人。

另外,我们要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有时候的一些表现是他在这个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

比如孩子说脏话,四五岁的孩子有时候会说一些“脏话”屎、大便、小便之类的话。其实这可能他们在练习语言,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以说脏话为乐趣。比如这样一句话"我撒泡尿就把你冲到厕所里"是中班孩子在游戏中吵架说出的。但这一句话里包含了条件的判断,结果的呈现,还有把字句的应用,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句子,如果你硬让他去造这么一个句子就难了,中班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是做不到的。可是他在说“脏话”逗乐子的过程中做到了。这个阶段会过去的,我的经验就是在公共场合管一下孩子,但私下里从来不去说。

家长所有的做法都来自于自身的判断,我们的判断又来自我们的思维。所以爸爸妈妈要了解一些孩子成长的规律,才能够去指导自己,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怎么做。

2、重视童年经验

童年很快,当我们埋怨孩子做不好的时候,在你的埋怨声中他就一点点长大了。童年的经验有我们理解的也有我们不理解的。

这幅画是画家高更的名作《两位塔希提妇女》。孩子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开始不好意思,跟成人反应一样。

呈现给孩子这幅画的是非常有名的教育家李跃儿老师,她引导他们:你们看一看这个奶糕糕(她是宁夏人)像不像她手上端着的樱桃?孩子们就开始观察:像!那她美不美?美!这样,老师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入到一个欣赏美、鉴别美的高雅阶段,这是非常正面的引导。

然后孩子们就开始讨论了,为什么不穿上衣?因为塔希提岛上非常热,妇女在劳作时会脱掉衣服,就像我们撸撸袖子干活一样正常。有时候大人的环境给孩子的一些东西并不是正面的,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而李老师却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性教育,性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爱,去欣赏、爱他们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升华到更高级的情感。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听过这样一个关于高更名作的解析,是不是孩子的想法就会更阳光?

有个故事叫做“世界上最漂亮的坎肩”,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做的一个案例。

这个孩子9岁了,是个双眸黝黑黝黑的男孩子。他哭泣着,眼中的泪水将他的双眼变得忧郁。他的母亲三言两语的介绍了为什么要来这里做咨询:孩子在学校里不努力,其实他特别的聪明。不过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就会揍他打他,总是很粗暴。她和丈夫三年前就分手了,也就是孩子6岁的时候,爸妈离婚了。

听完咨询师就说:我和你儿子单独谈一下。他把孩子叫到身边,把他的椅子向自己的身边拉了拉,这个孩子泪流得更多了。咨询师问他为什么这么伤心,孩子告诉他当然是怕他的爸爸对他的成绩不满意。但这并不是最痛苦的,真正的痛苦是(他最后说了出来)他的爷爷死了,他是最好最可爱的爷爷。

孩子对爷爷的爱让咨询师感动,便问他:这么可爱的爷爷过去是做什么的?

孩子说:全世界的职业他都干过。

那在所有的职业里他最喜欢什么呢?

裁缝!爷爷是全世界最棒的裁缝!他在我3岁的时候给我做了

一件坎肩,上面镶了好多金子和宝石。在阳光下坎肩会闪闪发亮,这件坎肩我要一直保存下来,等我儿子3岁的时候我就送给他!

这个孩子的想法非同一般,在美好的过去和可能的将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他爷爷的形象也保存下来了。听完孩子说的话,咨询师的眼眶也湿润了。因为能够想象,虽然爸爸对他很凶暴,后来也走了。但因为有爷爷在身边,他觉得放心多了,况且爷爷还那么疼爱他。爷爷的死使他心慌意乱,非常害怕失去美好的前景。这个长着一双黑眼睛的小男孩所面临的是双重损失。家庭破裂和爷爷没了,这种脆弱的心理恐惧从天而降,对他的学习当然有影响。

但这个咨询师却不担心这对孩子将来有什么影响,因为这孩子内心经历过如此丰富多彩、富有诗意的过去,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前途。

几天之后咨询师和孩子的父亲谈了孩子有这个困难,爸爸也表示愿意改变并身体力行。后来孩子的成绩就提上来了。慢慢的,在和这个孩子谈话中,他说起他的爷爷、说起他学习上的困难。而咨询师告诉他,去爱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去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现在学习不好,就讲讲学习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咨询师引起的全部是孩子正面的经验。

最后这个小男孩对咨询师(咨询师年龄很大)说:爷爷,我跟你说句知心话!以前我一直想当裁缝,就像我爷爷那样。现在我相信,我将来会当一个儿童精神科的医生!

所以,3~6岁甚至更大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这样的正面的角色。如果家庭里有,那孩子很幸运,如果我们的学校或幼儿园碰到了,也要珍惜。如果条件都不理想,你就帮他找一个这样的人。让孩子去靠近他们,受他们的影响和正面的引导。

3、充分的认识每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我曾经在北京看到一个巴学园毕业后的家长,她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毕业几年了。这个家长在一本书里写出了一段经历:

我曾经是一位糟糕的母亲,不懂得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我跟家长、跟学校、跟老师一起折磨我的儿子。

记得有一次,我儿子没有写作业还撒了谎,被老师告状,我挨了老师的训。回来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不做作业。孩子不吭声,然后我跟我的先生一起把儿子赶出了家门,说不要他了。你们知道孩子最恐惧的是什么吗?就是不要他了。这意味着他和你之间的联系断掉了,他很相信这一点。孩子当时死死地拉着门把手,两个人一个拉一个抠他的手,直到把他推出门外。现在我脑袋里还时不时浮现出儿子绝望的眼神。

我的儿子先天身体不太好,6岁的时候就像4岁的孩子一样,表现不是很好,上课不注意听讲,自己不穿衣服。可是我们不懂,就跟着一起以不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后来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说儿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让我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我绝望的不得了,骑着车子差一点让汽车撞了。回到家抓着他的胳膊,边摇边喊:你为什么不看黑板?他说,老师不让我动糖。

现在想起来,是这个老师没做对,她根本不懂儿童的发展。孩子午睡起来要发两块糖,平时在家里面一般我们不让孩子吃糖,怕吃坏了牙,所以他就觉得糖很珍贵。这个老师不让孩子吃完糖再上课,结果把糖放在哪里,孩子就会看哪里。因为孩子的记忆策略就是盯着看,如果孩子把他的宝贝放在袋子里,他会经常性地瞄那个袋子,看看他的玩具或吃的还在不在。

这是3~6岁孩子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策略。所以儿子珍惜糖,就要看,要记住,根本忍不住。幼儿园桌子并不像学校那样摆着,要使儿子看黑板,桌子就看不到了,说不定听完课他的糖就被其他孩子拿走了,他很担心。既然老师不让动,他就用眼睛盯着,这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但是当时的我意识不到,还打他。等上小学后,老师告状告的更厉害了,回家后我就对着孩子大喊大叫,我的柔情以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

有一次接孩子回家,自行车座椅的后面带着他。那天孩子不舒服,有大便却不敢说,就大便到裤子里。大冬天就带着大便从幼儿园一直到家里,回到家以后我一看他怎么不对劲,又很臭,一看是大便到身上了不说。当时我就哭了,我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了,这不就是个小傻子吗?

后来她让孩子休学一年,在13岁的时候休学。让这个孩子从3岁开始重新来过,像3岁一样在地上爬,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可以抱着妈妈发嗲。就是把所有3~6岁应该给孩子的东西全部满足他,给他充分的自由和尊重。你们能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半大小伙子爬在地上说妈妈我要喝奶吗?可是这个阶段必须的去重新经历。经过这一年,孩子整个的智慧和情绪发展、社会交往提到了10岁11岁。

讲到这里我们发现关键在于要给孩子每个阶段最充分的教养。对孩子的情绪感受,如果你是接受的,是愿意去倾听的,那么你就会接纳他、疏导他、给他建立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果你是反对的,我就不听你讲,闭嘴你别说了我来说,孩子就会回避和压抑。儿童对待父母的发怒,不能用理性来判断,而是选择压抑。反抗、怯懦、撒谎、出格的行为、没有明显理由的哭闹、失眠和过度的惊恐等等都可能是压抑的表现。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今天有失眠、过度的惊恐、撒谎、没有理由的哭闹,你就要倒过来想一想,他遇到了什么事儿?

4、关心幼儿人际关系,适当给予帮助

孩子之间朋友关系非常重要,我们来看一个游戏。下面这部影片就叫做《小人国》,拍的就是李跃儿巴学园的真实的故事,导演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同道教授。他们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来拍孩子。我们来看其中16’20’’的这个游戏,体会一下游戏对孩子的疗伤效果。

如果我们用精神分析来分析,这里体现了大量的本我。

比如班级之间没有界限,有封闭的圆环,可以随便跑,一个孩子9:10到9:30二十分钟的时间就跑了6000米。他不是在完成身体锻炼,而是在游戏,游戏的过程中把本我释放出来。

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不需要帮老师搭教室的墙,他们在那里钻,在那里推。

在建筑中可以随意的探险,也有碰头,也有尝试危险的时候,老师却没有去训练他们,也不控制他们,就把他们放在楼顶像羊群一样跑来跑去。

如果孩子不想听就可以走,走了以后他还会回来,因为这个楼是圆的。

李跃儿老师的教育里也有一句话:如果我的孩子想在教室里他就在教室里,不想在教室里他就可以出去,他一会还会回来的。我们听着像是一个玩笑话,但针对孩子是我们尊重了他的本我,让孩子充分的释放、体验了本我的需求,那么他才能够知道边界是什么,自我才能够调节。

所以我们一味地告诉孩子,效果不如他去体验。自我的能力怎么建构?首先就要让孩子去了解自己的需要。我要什么,我饿了要吃饭;今天学习累了要出去玩一会......他能够直接的告诉爸爸妈妈,我今天不想去补习班了,因为身体不舒服。这时候爸爸妈妈说:好,如果不是发烧,你能不能坚持?这是跟孩子去讨论、商量的过程。因为他提出来的要求是他本我的需求,应该被知道。所以这个幼儿园的理念,为什么让孩子们那么的开心?就是让孩子有大量的机会去释放本我,让自我感受到调节。我要主动的离开,玩够了再主动回来。当然,这里有没有规矩?是肯定有的。只不过他的介绍里我们听到的很少。

结语

家长要先做思想的巨人,看不同的书,让自己的想法多起来。然后把它践行在自己教育中,同时在这个过程里培养了自己,也培养了孩子。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