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了班,妈妈就带着3岁的晨晨出门了。前段时间工作忙,妈妈很少陪晨晨,今天好不容易可以早点下班,妈妈希望好好地陪陪晨晨。
她带晨晨到了他最喜欢的游乐场,晨晨在里面玩了足足3个小时。从游乐场出来后,晨晨进了旁边的玩具柜台,他饶有兴致地绕着玩具柜台转了起来,东看看西摸摸。最后在小火车柜台前停了下来。
柜台上展示的是一个新轨道,晨晨可喜欢了,趴在展示台前一动不动地盯着看。看了好一会,对妈妈说要把这个新款的小火车买回家。
晨晨盯着看的时候,妈妈就已经注意过小火车的售价了,要一千多,这个价格实在不便宜。
晨晨有好多好多的车,每次都是玩一两天就不玩了,妈妈担心这么贵的新款小火车买回家,也会落得与其他小火车一样被搁置的命运。
妈妈更担心,如果每次晨晨提要求都马上满足,会把晨晨宠上天,养成为所欲为的坏习惯。想一想下午带晨晨出来,已经按照他的要求让他吃了冰淇淋,还买了他想要的指尖陀螺,如果再按照他的要求,给他买小火车,好像太纵容他了。
都说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妈妈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纵容而毁了孩子。
于是,妈妈蹲下身子,看着晨晨的眼睛:“家里有好多小火车了,今天我们不买吧,过段时间再买!”
晨晨坚持说:“我就要买这个。”
看着他坚定的表情,妈妈更加认定自己不满足他是对的,说:“晨晨,妈妈今天已经花了好多钱了,给你吃了冰淇淋,买了指尖陀螺,没钱再买托马斯了。”
晨晨摇晃着身子,噘着嘴说:“我就要买这个!”
“跟你说了没钱,买不了。等下次妈妈赚够钱了再给你买好吗?”妈妈耐着性子说。
听妈妈坚持不肯买,晨晨大哭起来,妈妈更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不管晨晨怎么大声哭,甚至躺在地上打滚,也不管旁边人的眼光,都坚持不给他买。
僵持了二十多分钟,商场的保安经过,妈妈说:“你再哭闹,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晨晨这才因为害怕停止了哭泣,跟着妈妈回了家。
几乎每一个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晨晨妈妈一样的问题。当孩子提出要买玩具、零食或各种物品时,刚开始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孩子买最好的。有时候孩子挑了一个十几块钱的玩具妈妈还会嫌弃呢。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当他越来越有主见后,妈妈忍不住会有与晨晨妈妈一样的担心:如果什么都遵照孩子的意见来,孩子会为所欲为,没有未来。所以当孩子提要求时,妈妈会刻意否定,想要通过否定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对孩子好呢?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延迟满足以及延迟满足是不是真的对孩子有用。
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更成功吗?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简单的说就是对于孩子的要求不立即满足,而是做一个约定,当孩子完成约定的事情后,或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再满足。
研究发现,即时满足与人脑中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因此,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
这个结论得来于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他们找了600多名儿童,在斯坦福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进行实验。让这些孩子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等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则缺乏上述品质,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相对较多;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现在很多名牌小学,入学的面试题都会用与米歇尔实验相同的方法来考察孩子能不能被延迟满足。比如,老师会给小朋友一颗糖,告诉他这个糖现在不能吃,要等一会拿回家给爸爸妈妈吃,如果他们能做到,老师过一会会再奖励他们一颗糖果。然后老师会找借口离开,有些孩子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些孩子则会忍耐一会,没忍住,把糖吃掉,还有一些孩子会把糖放好,带回去给爸爸妈妈。那些把糖放好的孩子等老师回来后会得到另一颗糖当奖励,这些孩子即使其他的应试类题目成绩差一些,他们也可能被名校录取。因为老师决定这样的孩子更有培养的价值。
所以延迟满足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让孩子拥有延迟满足能力,你做对了吗?
看到这里,妈妈们可能会想:延迟满足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一定要早点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以后孩子的要求不能轻易赞成,绝不能因为我的纵容让他成为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孩子。
延迟满足真的需要通过否定孩子的要求来培养吗?
在此,我想先问问大家:当一件你喜欢的东西摆在面前,你能做到延迟满足吗?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正饥饿时看到桌前摆着一盘让你垂涎三尺的美味,你能忍住不吃吗?
如果你是一个包包控,你心仪的品牌又出了一款最新流行的宝贝,你能控制自己不买吗?
如果你酷爱时尚,今年最新款的服装、首饰、化妆品,你能控制自己不买吗?
或者更简单一点,当你在网上淘了一件自己超喜欢的宝贝,你马上下单,结果显示当天没发货,你又等了一天,还是没动静,你是会继续耐心等下去还是会忍不住找客服,甚至会因为对方拖延了一天没有及时满足你而生气退单?
当你买来的物品快递到手后,你是会迫不及待地马上拆还是可以等一等,放一段时间再拆开?
如果对照生活中的这些实际场景,大家会发现,真的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自己好像也很难忍耐。
其实这些能力就是延迟满足力。很多大人,自己也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小时候被充分满足过,恰恰相反,是小时候没有被好好满足过,才会更无法控制自己!
我们大多父母,小时候都是在普通的工薪家庭长大。幼年时,物质匮乏,很多愿望是不被满足的。当压抑的欲望越积越多的时候,内心会逐渐产生空洞感与匮乏感,因为我们知道表露欲望是不对的,所以这些空洞与匮乏感会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平常不会表露,但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与场所,这些空洞感与匮乏感就会不受控制的表现出来。
但这些空洞与匮乏感的表现会呈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不受控制地买买买。有些人,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千块,但可以省吃俭用,买好几万的包包。还有的人对食物完全没有抵抗力,尤其吃到好吃的食物时,完全不受控制地想要大吃特吃,就是如此,他们的内心就像有一个贪婪的小孩一样,怎么样都满足不了。
还有一种则是表现为物质的匮乏与冷漠,不在意甚至厌恶。他们要存很多很多的钱,但物质上又对自己特别节俭。花每一分钱都感觉自己罪劣深重。
这些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被充分满足导致的。
所以,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不是不满足,而是先充分满足。
只有曾经被及时充分满足过,在之后的成长中才不会在延迟满足中停顿!
就像你去吃牛排,第一次吃如果感觉惊艳,脑子里就会不断浮现这道美味,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再吃。
吃过几次后,你开始不再迷恋牛排的味道。再多吃几次后,你会觉得很长时间不吃也可以忍得住。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真的想要孩子拥有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从小就要先让孩子及时地满足。
1岁前,孩子饿了、尿了、困了……任何要求都及时地满足。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没有延迟满足能力。他的需求被及时满足孩子的内心才不会留下空洞。
1-2岁期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尽量满足孩子。尤其当孩子有玩具、物品的需求时,只要是安全的,都满足他。因为2岁前的孩子还是全能幻想阶段,他根本搞不清楚商店里玩具和自己家的玩具有什么区别,他都觉得是他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尽情满足。
当孩子长到2岁后,尤其过了肛欲期,慢慢地有了自主意识,学会控制大小便后,这就表示孩子逐渐有了自控力。这时孩子在生活中会逐渐学会延迟满足。
比如他要喝奶,而妈妈正巧在忙。他可以耐心地等待一会再喝。他要出去玩,也可以让他等10分钟,妈妈把手头上的事做了再出门。因为这时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迟一点就能被满足。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具备延迟满足能力。
当孩子想要拥有某种玩具、零食时,也是一样,妈妈先充分地满足他,当他被满足过,他会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有一天你对他说,今天妈妈买不了,我们明天再来买的时候,他就能够忍耐,多等一天。
当然,家长要说话算话,到了第二天约定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让他满足,几次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可以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如果家长脑子里总是想着延迟满足,最后却从不满足,当孩子一直得不到后,他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变得异常贪婪。
曾经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4岁的孩子会偷东西,一次去超市,小朋友偷偷拿了一根棒棒糖,很开心的吃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这个妈妈很生气,她不明白为什么家里有糖,孩子还会去“偷”。
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妈妈就是从来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比如带孩子去超市,孩子要什么,妈妈一直都是拒绝,小朋友只好自己想办法来满足自己。
没被满足过的孩子才会更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