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有些的家长的应对措施是:
小事 → 训斥
大事 → 打
也有人说,孩子犯错直接打一顿就听话了,这可都是为了孩子好啊!
但是,打是真的是情?骂真的是爱?孩子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1、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在《生命教育》中提到:“任意使用‘棍子’,会伤害一个孩子天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信任感。然而生命中一旦失去了信任感,孩子长大后便可能愤世嫉俗。”
父母以打骂的方式来纠正小孩的行为,效果可以说是最迅速的。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故把一些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或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藏在心里,不告诉父母,导致亲子相互间的了解程度越行越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纽带也会渐渐的单一和薄弱。
2、塑造错误人格观念
在改正孩子错误的过程中,尤其是以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其他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在日后以同样、甚至更激烈的攻击性方式来处理问题,为人处世更易情绪暴躁等。除了会让孩子带有攻击性外,心理负面情绪的“自我内部消化”,这对于处事未深的孩子来说,还没学会以何种最好的方式自行处理遇到的一些事情,则有可能带来思想上的扭曲、行为上的错误判断,甚至终成大祸。
3、伤害影响甚至一辈子
有些家长说小朋友对小时候的事情不会放在心上,所以没关系。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小时候的爸爸妈妈无心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深刻的记忆、甚至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用说对孩子的打骂了。
不分青红皂白、只要孩子做了不合乎自己理想的事情就选择打骂孩子,带来的除了是体罚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更多的创伤其实已经深深的刻到了心里。因为筷子姿势不对的一个耳光、打击孩子想法的一句否定的话,很大可能导致孩子将来做事畏手畏脚、没主见,同时也带来自卑敏感、自信丧失和无安全感的心理障碍,甚至孩子会将这种行为延续到未来的子孙身上。
4、加深孩子的离家念头
根据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常遭受父母肢体暴力、言语暴力与情绪疏忽的孩子想离家的比例十分的高。其中“遭受父母言语暴力”有三成二的比例想要离家,而有“遭受父母情绪疏忽”的孩子更有三成三想要离家。
家,本应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然而满足不了这些条件,孩子们在具备经济条件之后大多会毅然选择离家,离家远一些。父母打骂、冷嘲热讽的管教方式,只会让孩子暂时“听话”,但实际却是一步步的将孩子推往离开家的道路上。
5、让未来的家庭,重蹈覆辙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受到父母的这样的打骂的惩罚方式,有些孩子可能认为这是正确和唯一的方式,那么将来对自己的孩子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或者甚至更严厉,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父母打骂、讽刺式的“激将法”、
亲子感情上的疏忽......
也是造成孩子负面情绪积累的元凶之一
父母觉得自己是恨铁不成钢
然而
孩子所感受到的往往却只是家长情绪上的宣泄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以前的孩子怎么打都没事,现在的小孩可真是宝贝了”!但其实这个问题从以前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只是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而已。何况如今时代变更如此的迅速,社会的状况、孩子所要面对的各种压力是和以前完全不同,又怎么能相比呢?
之前的“复旦学生投毒事件”也曾警示我们:过于功利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忽视最基本健康人格的培养,灌输仇恨的不良风气让心浮气躁的青年人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当然,家长也不是完全不能惩罚孩子,还是请先了解,再决定适度的惩罚。
例如:当孩子无意的不小心地打破了碗,这时你无需惩罚他,毕竟孩子也不是有意的,可以通过叮嘱式的教导。
当自家孩子欺负别家小孩等等这些错误的事情时,父母在惩罚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动机,再决定惩罚的程度。可以选择面壁、或者禁止看电视吃零食等来惩罚他。切记不要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同时,增加和孩子的活动,拉近密切的亲子关系。
缺乏、疏忽亲子关系,也是伤害孩子最深的事情之一。
平时家长可以多陪孩子聊聊天,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中,请勿打断孩子、或是对孩子的想法进行嘲讽或是诋毁,减少使用情绪化的用语,以温柔的方式尊重和聆听孩子的小想法。
家长也可以多带孩子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或是周末和孩子来些小游戏,为孩子和自己创造一些亲子的回忆,也是未来遇到亲子问题时如何面对和解决的关键之处。
“棒下出孝子”其实只是父母不知道该怎么教才会使用的手段,如今有这么多的育儿资源,你还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