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当孩子歇斯底里威胁你时,家长切莫失控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11 18:06:22编辑:米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这几天网上流传一个视频,内容是讲的一个台湾育儿师,一招搞定哭闹撒泼的小孩。

视频里的小孩常常哭闹,就像普通孩子一样,只要妈妈不满足他就大哭大闹,甚至是满地打滚。

育儿师告诉孩子妈妈,孩子哭闹甚至行为过激都是为了让妈妈难受,是为了让妈妈屈从他的意愿。为此,她教孩子妈妈使用道具(育儿毯)来“逼”孩子就范。

具体做法是,将孩子放在“育儿毯”上,不准孩子离开,必须呆够一定的时间,如果孩子中途离开“育儿毯”,则重新计时。

整个过程中,育儿师告诉孩子妈,你一定要坚持住,在孩子歇斯底里威胁你时,不去管他,也不要做目光接触。育儿师认为只要孩子妈妈坚决冷漠不回应,孩子就会屈服向妈妈道歉,变成一个乖孩子。

对于育儿专家的做法,心理学家李雪认为:

视频中这个孩子本来还是正常的。正常就是,痛苦了会表达,渴望得到爱。被育儿师指教后,他转变为,痛苦时反而向妈妈道歉。这是培养重度心理疾患,甚至是潜在犯罪分子之路。大多数灭门案,凶手都是平日里无法正常表达攻击性的“老好人”。

孩子像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无依无靠,唯一能信奉的就是父母。然而,有的父母却压根就看不到孩子的存在。

我的小学同学兰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她的妈妈在她五岁时就跟人跑了,她的爸爸重男轻女。兰跟着爸爸在一起生活。她爸爸从不管她,总是阴着脸,就像庙里很凶的菩萨,虽然不说话却凶巴巴的。

兰说七岁那年她因为和小朋友玩闹,不小心掉入粪坑,几乎被淹死,被邻居救出送回家。她的父亲像没见到她似的,也不闻不问。

我无从知道兰当时有多绝望,但她内心肯定压抑了很多这类绝望。初一的时候,兰自杀了。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兰的遗言只有几个字:我不配活在这个世上。

母爱的缺失,父亲的冷漠,让小小的兰过早就凋零了。

有数据统计,33.33%的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生理需求。

第二层次,安全感阶段。这一阶段大概在孩子两周岁左右出现,此阶段的孩子对父母很依恋,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

第三层次,独立感。这阶段的孩子变得有主见又叛逆,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感。只要孩子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孩子能做的就让她自己来。

第四层次,交往需求,即归宿感的需求,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协同。

第五个层次,是成就感。

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前一个阶段越充分,进入后一个阶段就越顺利。安全感强的孩子,才能更好的独立;独立感强的孩子才能更顺利地与人交往。

儿童必须在成长过程顺利地完成这五个层次,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

弗洛伊德曾说,如果一个儿童无法健康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成年人的压制。

相对于有争议的“育儿毯”,杨永信“爱的电击”曾受到不少家长的热捧。很多家长的初衷都是好的,希望帮助孩子戒网瘾。但代价是,孩子被殴打、被电击,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即便如此,新闻报道出来时,很多家长仍看不到孩子受的伤害,他们看不见孩子受伤的内心,认为孩子在电击的威慑下,老实了就是听话了。

教育是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点燃孩子心灵的梦想,而“压制”则是忽略孩子的心灵,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是饮鸩止渴的办法。被父母压制的孩子,会变得缺少安全感,自卑甚至表现出社交障碍。

视频最后,孩子的确是向妈妈道歉了,但孩子的眼睛里满是“困惑与不安”。对于孩子来说,他道歉仅仅是因为害怕,害怕妈妈不理他,不要他了,所以暂时屈从于妈妈的新“育儿道具”的威力。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走出情绪困扰,又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① 看见自己,才能看见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孩子后来的性格,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有专家统计,现代社会有许多成年人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然而,父母往往看不见自己的焦虑、强迫症、抑郁症,他们看不见孩子的委屈,甚至会将自己的焦虑等负性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要想看见孩子,则需先看见自己;

要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思考一下;

要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哭闹时,蹲下来,从他的角度看待情绪的本质。

② 双向沟通, 学会合作

冲突往往是因为,父母的答案是A,孩子的答案是B,父母试图压制孩子,让孩子接受答案A。

而孩子呢,当冲突发生时,孩子的大脑是不工作的,父母的惩罚只会激起孩子的愤怒。此时孩子的关注点不在解决问题上,他们自动关闭双耳,全神贯注对抗父母。

如果想培养一个大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感受孩子的情绪,坚持双向沟通, 学会合作,找到双方都满意的答案C。

③适当地应用冷处理

视频评论里,有人称赞育儿师,觉得她很厉害,一招冷处理办法就搞定熊孩子,让孩子不哭不闹,乖乖听话。处理孩子情绪的过程中,冷处理是一个方法。

但是,冷处理≠冷漠的处理≠冷暴力,而是以不伤害孩子为前提,不批评、不惩罚、不打骂、不孤立,只是纯粹地给孩子一个冷静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父母用来看见、释放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情绪,鼓励并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去接纳孩子的情绪。

④接纳孩子,让孩子在爱里健康成长

心理学里面有个常用的概念——投射,即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强加到他人身上。

孩子接收到了父母投射的内容,并且认同了,就会越发变成父母投射的样子。

父母冷漠,孩子也冷漠;

父母充满爱,孩子也充满爱;

父母安全感缺失,孩子也安全感缺失;

父母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也会如此。

家庭是孩子人格的源泉。从小被冷酷对待、被忽视的孩子,即使在成长中不被迫成为豺狼虎豹,也会留下各种心理疾病。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要想培养一个心美情深的孩子,大可将心理学家林文采的“无条件接纳”作为育儿准则——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

?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

父母的爱就是孩子手里的“桨”,能助孩子渡过黑暗与不幸。愿每个家长都能相信爱、释放爱、传递爱,用爱为孩子打造一支幸福“桨”,轻轻推开阴霾的波浪。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