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教育:孩子的命运,取决于你当初培养的性格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11 20:06:01编辑:米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并非危言耸听。

人的命运,是在性格的驱动下逐步选择出来的。性格会内化成情绪、意志,进而表现在做事的心态和行为上。

比如积极乐观的人常常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而胆小怯弱的人总是优柔寡断、故步自封,由此也就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性格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陶渊明在遭遇人生理想和官场仕途双重困顿的时刻,性格乐观豁达,让他毅然选择从官场抽身,归隐田园,在这样洒脱的心境下写出流芳后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保罗·塔夫在其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籍《孩子如何成功》中认为:

性格(呈现为毅力和好奇心等品质),是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最有力决定因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形成一部分取决于先天的基因条件,后天的培养和环境的影响是决定性因素。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帮助他培养良好的性格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性格一旦形成,将伴随孩子一生。

3-6岁是孩子性格发展的关键期,是个性修正的黄金三年。孩子的性格培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和睦融洽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因为他们在爱的滋养下长大,能够感受爱、爱别人,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而那些从小生活在充满挑剔、讽刺、暴力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感受不到正向的情感。

受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极易剑走偏锋,形成孤僻、自私、冷漠的不良性格,成为一生都无法修复的性格方面的缺陷,对孩子的成长和人生发展都十分不利。

因此,家长应当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塑造自信阳光、积极乐观的性格。

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家庭教育史。

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持什么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例如:

父母过于严厉,常常责怪打骂,孩子很大可能表现出叛逆、倔强、自卑的性格;

父母过于溺爱保护、毫无原则,孩子很大可能表现出自私软弱、不够独立的性格。

家长应当学会正确的教养方式,科学、民主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1. 尊重、理解、顺应孩子的天性

常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服管教、脾气暴躁,其实很可能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家长非要逼着他安静待着哪里都不许去;生来内向害羞的孩子,家长总是强迫在人前表演节目······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违反孩子性格天性,孩子感到浑身不舒服,甚至心理产生焦虑和阴影,更加不利于培养他良好的性格。

顺应孩子天性,不意味着任孩子为所欲为。

家长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

例如孩子过于内向,不是说用生硬的方式强迫孩子敞开心扉变得热情奔放,内向的性格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而是要循序渐进,科学地引导孩子体会到与人沟通交往的乐趣,让孩子自发地产生自然的转变。

正如李嘉诚所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2. 保持平等的父母与子女关系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写到,尽管孩子已经14岁了,但朋友来家中问孩子的情况例如几岁,在哪里上学等,都是对着她说而不是直接问孩子。

龙应台后来干脆对朋友说,请直接问孩子吧。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数不胜数,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父母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仿佛只要孩子跟大人一起,就只是一个附属品,没有表达自我的权利。

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与大人都是平等的。

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权利,而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利。

同样的,也不应放纵孩子控制父母,比如拿哭闹、不吃饭等行为要挟父母满足要求。

家长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他也和父母一样是家庭中的一员,拥有自由表态的权利,

双方能够相互尊重,父母不对孩子发号施令、孩子不对父母大呼小叫。

在这样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中,自然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想要孩子性格好,家长得先有好性格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言所行都会折射到孩子身上。

性格温和慈爱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想必也是谦逊宽容的多;相反,飞扬跋扈、斤斤计较的父母,孩子性格或多或少总带有自私、狭隘的一面。

想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家长应当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充分展示自信乐观、宽容博爱、坚强正直这些美好的品质。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同时,父母也能在教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国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