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唠叨”包含了浓浓的爱意,却也深深伤害着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妈妈长期唠叨,可以导致孩子患上“慢性心理病”。
“你别说了,行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父母说的这句话也越来越多?父母的唠叨,对父母来讲,是在不停的重复些相同的话,想达到关心孩子的目的。
对于孩子来讲,基本都是相同语言的刺激,时间久了不但起不了效果,反而对孩子形成了“噪音污染”,频繁相同的刺激会让孩子产生疲劳效应,让孩子产生心理惰性,患上“慢性心理病”,甚至会出现对父母的唠叨,厌烦抵抗,对着干。所以孩子越长大,父母唠叨他时,他们的脾气也就越大,父母的爱,看似被孩子的脾气无辜的伤害了,实际上这种结果也是必然。
父母对孩子的爱,伟大无私,本身没有错,但爱的方式不对,难免会收获的结果差强人意。曾经有一项调查,90%的孩子都表示自己的父母太能唠叨。每个父母都曾经也是从孩子的年龄走过来,换位思考下,也能想像到,作为孩子被唠叨的感受。只是唠叨的人,感觉不到自己的话多,听的人已经产生了疲惫感。
不想和孩子的心灵越走越远,想自己在孩子身上真心的付出,能收获最大的效果,管教孩子的时候,及时修正自己也很重要。改掉唠叨,不妨试下这些方式。
改变妈妈说话的方式
比如,把叮嘱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好好吃饭,你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这些常用的命令口气,转换成提醒的方式。让孩子从意识上真正感觉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做的事情是为了自己,是他应该,而不是为了父母,父母要求他们怎么样。
适时闭口
当被孩子多次“嫌弃”唠叨后,父母也需要对自己做个自我反思,学会适时的闭口,管理自己唠叨的毛病。给孩子空间,也保留父母那份还存在的“权威感”。把父母就要高高在上,对孩子有绝对权力的感觉,调整为,父母也可以俯下身来走进孩子心里,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对待他们。
掌握沟通的技巧
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和孩子交流时要把握技巧。先无条件的认同孩子,以同理的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敌人,再根据孩子的需要给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孩子才肯对父母敞开心扉。然而好多父母对孩子太过心急,很多时候都是从原因到结果。甚至没弄清情况,先是一顿臭骂和暴打。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嘴服心不服。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讲就成了噪音,再也听不进去所谓的“爱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