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要带OK出门,喊了好几次,小家伙就是各种拖沓,迟迟没有行动。我提高嗓门说,快点,怎么回事,然后准备去拎他。OK爸特别不合时宜的在边上“戳”了我几句:你用不着火气这么大,儿子平时等你的时候多的去了。
当时真的有遇到猪队友的“恨”啊,但是转念一想真的,周末的早上,OK会说,妈妈走,我们出去玩,我躺在床上说,妈妈太累了,今天让妈妈再多睡五分钟;平时OK喊我,我经常会说,等等我哦,妈妈把文章写完;等等我哦,妈妈把事情做完……
所以我们时常对孩子“不满意”,问题的根源却来自我们自己,但我们并不知道。今天的文章深深戳到我,分享给大家。
01
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处理每一个人际关系中,甚至你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有着你特有的性格基因烙印。
这几年,自己有了孩子,也观察了很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我发现,从一个人和孩子相处的模式中,更能看出他是怎样和这个世界相处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是你最亲近的人。我们面对亲人,总是显露出性格更本色的一面,摘下面具,更放松做自己,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才会有一种说法:我们把好脾气都给了外人,而把不耐烦留给了亲人。
因为孩子是弱小的,是依赖你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无论是和陌生人,还是和父母、爱人、朋友相处,我们不自觉地都会遵守一定的界限和规则,会用理性分析利弊,确定分寸。
而当面对弱小的、全然依赖自己的孩子时,有时候会更“任性”。少了一份理性的控制,多了一份凭情绪做事的冲动。也因此,会暴露出更多内心的真实冲动。
更何况,在孩子最初的眼中,父母就是权威,代表着整个世界。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即使不用刻意教育,孩子也会无形中认同父母的处世方式,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只不过,这种认同有时候是直接的,有时候是以相反的方式。)
所以,从一个人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中,更能看出他的真实性情,他的三观,他的潜意识,他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有很多人,在工作中表现得很好,尽职尽责;在亲密关系中,虽然有小磕小绊,也能将就着过下去;直到有了孩子,在和孩子的碰撞中,才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挫败感,才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就是这个原因。
孩子,是父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放大镜。
02
经常会有人问我:
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怎么办?
孩子总是胆小,我该怎么办?
孩子爱抢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起初,我会回复过去一连串的问题:孩子多大了?您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怎样?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您是怎样做的?
我必须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判断。
然而,很多时候,对方就此再无音信。
我多少能感知到对方的心态:
遇到问题,感到痛苦,想改变,又不愿意费力气,希望找到捷径,得到灵丹妙药似的答案,简单易行,一用就灵。要思考这些提问,太费事了。
这样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自顾自地讲道理——责骂——打一顿。
吼一顿,打一顿,最省事,见效最快,然而也最偷懒。
这种懒是隐形的,头脑的懒——懒得动脑子,懒得去觉察。
可想而知,这样的父母,在工作中、生活中、人际关系中,也会采用大同小异的方法:遇到问题,要么当鸵鸟,假装视而不见;要么凭冲动做事,简单粗暴。
结果呢,问题还在那里,要么是慢慢恶化,要么是迅速恶化。
就像让他头疼不已的孩子。
03
还有焦虑。
朋友的孩子读三年级,还有几天就期末考试了。看着孩子不着急不着慌的样子,朋友忍不住说:“我和你一起把之前的错题再复习一遍吧。”
没想到孩子说:“不用了,我都会了。”
“会了还做错?!”
“我就是有些马虎嘛。”
朋友说,她的火气腾地就起来了:现在就这么浮躁,将来怎么考上重点中学?我们是人口大省,将来高考有多激烈,不把基础打牢怎么行?家里没什么资源,只能靠孩子自己争气好好学习,她还这么吊儿郎当的!
短短几秒钟,她的内心已经波涛汹涌上演了一场大戏,免不了就是一顿吼:“没有粗心这回事,就是掌握得不熟练!你看看你,心不在焉的,你就是太浮躁!”
一吼就是半天,以孩子被训哭告终。
后来,她看到孩子写的日记:“妈妈说我太浮躁,我看她才浮躁呢。”
朋友说,看到这句话,她心里的滋味挺复杂。
有没有发现,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有太多的焦虑了。
从一出生就开始焦虑,焦虑他的生长发育,焦虑学校的选择,焦虑学习成绩,焦虑工作,焦虑婚姻……
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是源于我们自己:
有的人,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生了孩子,更是放弃了自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一个赌徒,输赢都压在了一个筹码上,能不焦虑吗?
有的人,是因为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投射到孩子身上,就会觉得孩子不够好,不管孩子怎么做,都不会满意,认为还可以更好。
还有的人,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对未来有一种恐慌,不允许孩子出一点差错,否则就像世界末日来临。
对孩子的焦虑,反映的正是你自己的内心。
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你面对这个世界的姿态,也隐含着焦虑。
04
不仅是偷懒和焦虑,细心观察,你会发现:
对这个世界心怀善意的人,也会用积极正面的眼光看孩子。孩子是好孩子,遇到问题是难免的,一起慢慢解决就好。
对这个世界充满戒意的人,会觉得孩子总是和自己对着干,专门动心思糊弄大人,要时刻提防他耍花招。
缺乏界限感的人,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边界,把自己和孩子紧紧绑在了一起,大事小事都要管,管出了一个羸弱的孩子。
……
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方式,会显现到他的孩子身上。
一个朋友,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接孩子放学,基本上只在家长会上看到班主任。一次,她略带歉意地对班主任说:“平时和您联系得比较少,让您费心了。”
班主任说:“没关系,其实我看到孩子,就知道孩子在家里的状况了。孩子是什么样,我很清楚。”
这是一句有水平的话。
看到孩子,就看到了家长,就看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出现问题,别急着到处去寻找锦囊妙计,不妨反观一下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再由此,反观自己的内心。
体会一下: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你内心的感觉,是否似曾相识?
是否在其他事情上也有过类似的感觉?
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多想想,也许,你会有新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