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越早“自立”越独立吗?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12 14:05:45编辑:琴琴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一位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我在地铁站看见了我们班上的于志远,就他一个人,我叫住他,问他:“干吗呢?”他说他要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书。我一算,他还得乘两趟地铁。我问他:“自己一个人能行吗?”他才九岁。他说行,说这是他妈妈给他的任务。

我犹豫了半天,要不要陪他一起去,后来看那孩子对人不搭理的样子,觉得还行,可能不会跟人搭话,也就不会受骗。

我看他上了车才走,也没发现他的父母是不是悄悄跟着了。周一我问他妈妈,他妈妈说早就让孩子自己独自做很多事了,培养孩子自立。

据说是美国的教育经验。

美国法律有规定,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一人在家里或外出,必须有人陪伴。我们看美国的一些电视电影里,常有父母要出去应酬,就得请人来 “babysit”——直译过来就是“陪孩子坐着”。

很多学生会应聘干这个工作,不必非得陪孩子玩,可以写自己的作业,只要一只眼盯着点孩子,别让他玩火啊什么的伤害着自己就行。

并不是美国的治安有多不好,提防家里进贼,而是考虑到十三岁以前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和经验,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所以需要人陪伴。

培养孩子的自立和自理,应该是让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规划、自己做,而不是不顾现实地给予任务去挑战他。

孩子的心智和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你想压都压不住,他会自己去探索外界。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看到别的孩子如何,我家孩子就也该如何。

我家小区门口有一家小超市,卖些日常杂货。小区里有一个女孩儿比我女儿大两个月,五岁多时她就能够自己去小超市给爸爸买啤酒,帮妈妈买面条了,可是我女儿却就是不敢自己去做这些事。到她六岁时,一天,她自己请姥姥陪着她去超市买冰棍儿,她让姥姥站在超市门外,自己进去挑冰棍儿,付款。几次之后,可以自己去买东西了。

每次她回来,我们都问她发生了什么,怎么办?或者假设一些情况,例如有人问路,电梯里进来一个送快递的人等等,问她应该如何应对。

孩子有他成长的规律,可是太多家长在做拔苗助长的事。 

对孩子的长久伤害

孩子会对外界和他人无感,不能与环境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孩子没到那个程度,非要让他迎接挑战,孩子只能发展出一套应对措施去度过眼前的难关,这些应对往往是不恰当的。

前面坐地铁的例子中,换乘地铁,一路上看到、遇到很多新鲜事、新鲜人,成年人是司空见惯,可在孩子那里是很吸引他注意力的。

跟着大人一起坐地铁的孩子,会靠在妈妈的怀里或坐在妈妈旁边,眼珠转来转去,看不完的新鲜,眼里透着好奇。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他才能放松地去观察世界并探索世界,否则,他首要的任务是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老师的描述里, 那个孩子低头顺眼,对老师只是答话,并没有显示出在公共场所见到老师的惊喜和热情。

这是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在陌生不知如何应对的情况下所做出的自然反应, 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压抑自己的行为,不去看不去听以抵制外界诱惑,强迫自己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据他的老师说,这个孩子在班里也是很安静,不太与其他孩子一起闹,老师跟他说话,他大多时候只是听着,但不照着做。他不想交作业就不交, 上体育课他跑累了就坐一边儿休息,不听老师的口令。学校给家长反映情况,家长反倒认为学校清规戒律太多,不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父母为什么这样做?

1、只认同理论,不结合孩子自身实际。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注意力从单纯要求成绩、才艺, 转到了个性发展、综合素质等。这些家长都看过很多书,有不少育儿的理论。

大多数理论都是成立的,例如,孩子要自立。至于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是自立?如何培养自立?孩子做不到自立怎么办?理论就给不出答案了。

很多家长认同了理论后,实施起来就自以为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注意方法。

九岁男孩的自立表现在自己按时洗漱,自己收拾书包,饭前洗手,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决不是换两次地铁自己去四层楼的超大书店买书。

2、“崇洋媚外”

我常常从网上、从家长那里听到看到很多“美国育儿理论”,有的真是很荒谬。

例如,小婴儿哭的时候不要抱,否则他就养成了哭闹的习惯。你硬起心肠来不抱他, 几次之后,他就学会自立了,不缠人了。这个帖子或说法我见一回批一回。

小婴儿不会表达,唯一的方式就是哭。小婴儿最简单,要不是真不舒服,他不会哭的,才没有大人的那个“用哭闹来缠人”的心眼呢。

小孩子的哭,轻了是告诉妈妈“我不舒服”,重了是求救,此时他既需要妈妈的抚慰,更需要妈妈的援手。

突然的一个响声可能会把他吓哭,妈妈来安慰他,用祥和的态度告诉他没有危险,用语言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增加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用关注和拥抱安抚他的情绪。

逐渐地,他知道不同的响声意味着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再害怕;他知道了害怕要怎样去求助;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因为妈妈是爱我的。然而,按照刚才的理论,妈妈要不理睬孩子不舒服的信号或是求救召唤,“干”看着他。

先不说婴儿,如果一个成年人,遇到了危险,或自己难以忍受又难以自己处理的情况,向自己熟悉的、坚信一定会帮助自己的朋友发出了信号,对方却迟迟不来, 这个成年人会怎么做?

他首先会提高呼救的声音和密度,此时他仍然信任朋友,怀疑自己的表达,如果还是迟迟没有回音,他只能自己忍了,身体变得僵硬,因恐惧而心跳过速,消化系统不好的可能会拉肚子,泌尿系统不好的可能小便失禁,他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变得自责、自卑、羞愧,会对朋友产生怨恨,不再有信任, 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惧、悲观的看法,变得消极、被动。

婴儿的反应与之一模一样。 只是婴儿理不清楚这一切的变化,他记住的是当时的感受。婴儿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依赖父母,所以他不会记仇,仍会努力去爱父母、依赖父母,原谅他们。可是那些感受已经抹不掉了。

若是父母一直给予孩子“不理睬”、“你要靠自己”“忍着”等等印象,时间长了,孩子必然会缺乏安全感,神经质,与人不亲近。

与其说这样的孩子“自立”,不如说他们冷漠、主意大、自私。 我们实在没必要一听说美国人如何如何就照着学,一定要看自己、孩子以及自己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忽略孩子的成长规律、特点和需求,

想当然地看待和要求孩子

有的家长是真的不了解小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大多数人能记清楚的“我小时候”, 多是三四岁以后的事,前面的,尤其是与感受相关的事,真的忘了,于是就想当然地以大人的标准去看待和要求孩子。

打个比喻吧,小孩子到了一岁左右,会不屈不挠地学走路,摔多少跟头都不怕。 大人心疼他,要抱她或让他歇歇,有时都不管用。等他学会了走路,有时又会偷懒, 非要大人抱了。没有哪个家长会在孩子六个月、八个月时非要让他练走路的。

“孩子长大了要学会自己走路”这个理论或者要求没有问题。但是家长们都知道要等孩子一岁左右才能实施。

然而,到了学奥数,学钢琴,自立自理的时候,就不去考察孩子是否“到时候”了,而是家长觉得该怎样就要怎样。

孩子学会走路以后有时反而要大人抱,有的时候家长坚持不抱,“不能惯着他”,但有的时候家长也要先考察一下孩子为什么不肯自己走了,也许真不是偷懒耍赖,可能是鞋不合脚;可能是走的时间太长了,累了;可能是他想关注路边的什么东西,走路让他不能集中注意力;可能是他觉得环境太陌生,有点儿害怕,妈妈抱着让他有安全感……

家长只要细心一点,多观察,多分析,孩子的心思还是好猜的。只有综合考虑孩子的需求与目的以及自己 的理念情况和目的,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既不宠溺了孩子,也不自以为是,忽略或误解了孩子。

八条建议帮助孩子自立

父母最大的欣慰,应该是在自己的付出下,孩子终于磨炼出坚实的翅膀,能够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展翅翱翔!我们怎么做才能更科学地帮助孩子自立?

1. 关注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找到符合孩子现实情况的标准,鼓励孩子去锻炼。

2. 孩子不会一下就学会,我们要及时安抚、及时指导、及时鼓励。

3. 不要一下子放手,到十三岁就自己上学,到十八岁就撵出门,而是逐步地退出,例如,当孩子十三岁自己上学时,可以先送一半的路程,逐渐完全不送;也可以自己先偷偷在后面跟着,逐渐放心让孩子一个人走。

4. 不教条,不攀比,每个孩子不一样。如果孩子强烈反对或者做起来不开心、 力不从心,那么要回头审视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分了。

5. 辨别清楚是孩子真的做不到还是偷懒、恐惧等原因,根据具体情况介入。

6. 自己定的要求和规矩自己也要做到。

7. 不可因自己的心情随意改变标准和规定,令孩子无所适从。

8. 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帮孩子树立信心和自豪感。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