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哭闹耍赖,原来一句话就能搞定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12 19:05:37编辑:米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我们听过很多用户抱怨自家的孩子“难管教”、“说100次也不听”,“简直气死人”。可这不正是孩子不断成长、摆脱依赖的表现吗?孩子不听我们的,并非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无解的难题,只是有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

不强制、善引导,让孩子学会独立选择。

无论是改变一个人,还是改变一种行为,都很难。依靠反复命令、警告以获得的改变,效果比较有限,孩子会觉得这是“父母强加给我的”,而非“自愿”的。

内心叛逆的小苗子,始终还在那里。最终父母给孩子留下“专制”的印象,孩子的哭闹、耍赖则越发严重。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孩子心甘情愿接受你的建议呢?

用“选项”来提示孩子正确的做法在与孩子的较量中我逐渐发现,若能多给出几个选项来,似乎能让这场沟通和协商,来得更有效。

乐乐的幼儿园门口有一排洗手池,小朋友每天都要统一在那边洗手后再入园。我常常会在那边看到乐乐同学Kate,因为洗手弄湿衣服的问题而被妈妈训。

Kate的妈妈常皱着眉头反复抱怨“说了100遍了,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其实这样的感受,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自己反复强调的事情,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可对孩子来说,又是另外一种感受:妈妈真的好烦,总是唠叨同样的东西。这在心理学里,叫做“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如果孩子犯一次错,最好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提,也最好不要简单地重复,得换个角度、换一种说法才能起到效果。

但对于家长来说,真正要多思考的,是如何在说第一遍的时候,就让孩子采纳。

记得以前考试的时候,相比简答题,我们都更喜欢做选择题。其实孩子也一样,相比听家长的命令,他们更希望能有选择。

跟Kate的妈妈一起走出幼儿园的时候,我给了她一个建议:下回Kate洗手前,告诉她,试一试捋起袖子或踮起脚,算是给她做一个“选择”。

之后当我再一次遇到Kate妈的时候,她很是欣喜地告诉我,Kate现在洗手会有意识地踮脚了,有时候则会捋起袖子。其实,对孩子来说无论他做了哪个选择,结果都是指向我们想要的结果——即不弄湿袖子。

相比简答题,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选择题做起来更轻松。因为选项就是一种提示,并且被授予选择权,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当妈妈说“你不可以把袖子弄湿”的时候,给予孩子的信息是“否定”的,且他其实并不明确,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确定”的。

这个时候,选择题的选项不仅能给予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自主感,还提供了具体如何执行的提示——捋起袖子or踮起脚。

多给孩子一些选项“你还可以……”就成人之间的沟通来看,命令的语气很难获得良性的沟通体验,更何况对一个刚刚开始有自我意识的孩子。

为了改善孩子的行为习惯,用“你不可以”、“不允许”这样的语气,往往并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妈妈的反复念叨还会传递出一种焦虑,

这种焦虑更会促进孩子产生本能的抗拒。所以父母在提示孩子“不可以”的时候,不妨先思考几个“可以”的选项,让孩子做选择。

比如乐乐回到家后满头大汗,我其实很希望她立刻洗头洗澡,但她当时满脑子想着的,都是刚买来的新书或玩具,如果我硬拽着她去洗澡,她一定会哭闹半天。

所以我常会给她一些选项,“你是想现在立刻洗澡,还是先看一会书,过10分钟再洗澡?”

对孩子来说,10分钟后洗澡,总比立刻去洗好。对我来说,她能10分钟后乖乖去洗澡,

也已经很不错了。这种“一人让一步”式的选项,似乎让原先干巴巴的“命令”语气,变得更有弹性了。孩子都很抗拒家长命令他“立刻”要做的事,在选项里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是给执拗的孩子一个得以妥协的“台阶”。

这样的情况还可能发生在睡觉前,乐乐有时会因为看书或看动画片刹不住车,到了睡觉时间还很兴奋,我也曾试过用“不许再看了,立刻去睡觉”,这样的语气命令她,结果基本只能靠吼,才能让她乖乖就范。

后来,我逐渐开始用“选择题”来赋予她自主选择权,“你今天是想让妈妈给你讲睡前故事,还是想让爸爸给你讲?”“你今天睡觉前想听童话故事,还是成语故事呢?”

当她觉得另外几个选项也都不错的时候,或许就愿意放下动画片,上床睡觉了。有时候,睡觉前还会遇到另外一件难题,就是必须得先刷牙。

乐乐过去特别抗拒刷牙这件事,或许是因为她人生第一支牙膏我不小心买了薄荷味,因为“辣舌头”的体验让她一度很抗拒刷牙。随后我陆续添置了草莓、水蜜桃、葡萄口味的牙膏,但并没有直接把薄荷味的牙膏扔掉,而是放在一边将其作为一个“参照”选项。

“你今天是想用薄荷口味的牙膏刷牙,还是草莓或水蜜桃味的呢?”这招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特别管用,似乎面对“辣舌头”的牙膏,另外的任何口味都是很好的选择。于是,她竟也慢慢养成了认真刷牙的习惯。

被动地接受命令,会让孩子觉得听了父母的话

就意味着丧失本来的乐趣,

而给予孩子做选择的机会,

则等于尊重了孩子的自由意志,

也意味着他要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

自己选的牙膏,哭着也要刷完。

TIPS

▍给孩子的额外奖励,别设置选择题

“想要一台滑板车,还是电话手表?”

当孩子有良好的行为,可以给予奖励的时候,

最好别让孩子做选择。

如果这两样东西都是她一直想要的,

那无论是选择了滑板车,

还是选择了电话手表,对孩子来说,

都意味着损失另外一件未选择的物品。

经济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损失厌恶”会让人产生焦虑感。

这也是我们成年人常说的“选择焦虑”,

如果两个选项都是梦寐以求的额外“福利”,

那选项多未必是好事,

因为选什么,都可能会后悔。

▍惩罚孩子时,最好给个选项

一般来说,很少用惩罚来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

但对于一些特别调皮的“熊孩子”,

有时候还不得不动用“惩罚”。

“妈妈要惩罚你,你是想一个月不看动画片,

还是今天不吃冰淇淋?”

即便早已准备好了用“不给吃冰淇淋”

来做惩罚,也再多给孩子一个更“残酷”

的选项做“参照”吧。有时候,

“不幸中的万幸”能在并不愉快的惩罚体验中,

让孩子获得一丝“劫后余生”的幸福感。

选项的设置需诀窍,更需“脑洞”

“选择”题所激发出来的,是孩子内在的动力,

当他们以内在的动机来行使“选项”的时候,

一种行为的“自制力”也得到了逐渐的内化。

并且,做选择的意义在于,

家长要逐渐让孩子明白:

给予选择的权利是妈妈尊重你的个人意志,

但这份尊重需要你“信守承诺”地去兑现,

享受了选择的自由,

意味着接受选项背后的契约精神。

至于如何让孩子自发地去接受这个“指令”,

在于父母需要花点心思去开发各种选项,

这些选项,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协商来达成。

在给孩子设选择题时,家长需要注意这几点

1、选择所指向的目的,需要与自己原先目的一致。

比如让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去做作业,

如果选项设为“你是先看十分钟动画片再做作业,

还是立刻去做?”那十分钟以后,

如何把孩子从动画片里揪出来,

将成为你所面临的新一轮难题。

2、提供的选项必须合理。

对于挑食不肯吃青菜的孩子,

你得让她选择“是直接吃蔬菜呢,

还是吃菜泥、蔬菜汁”,

而不能用“你是想吃蔬菜,还是想吃妈妈的拳头?”

即选项的设置最好是孩子乐于去选择的内容。

3、对于额外的C选项,要把控好界限。

有时候,孩子会在我们给予的选项之外,

想出一个额外的选项,如果这个选项不错的话,

家长不妨欣然接纳;

但若是这个选项有悖于一些原则,

家长还是要坚定地拒绝孩子,

并重新探讨更合理的“选项”。

这般开发“选择题”的智慧,

能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沟通能力。

那些爱用命令口吻呵斥孩子的父母,

或许曾经也是没享受过“自由选择权”的孩子。

唯有享受过选择的自由的孩子,

才能成长为有主见的人。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