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可能都认同“不能打小孩”的观点。
可理念归理念,事到临头还是会有忍不住的时候。
特别是熊孩子屡教不改,耗尽了你的热情与耐心,你难免会大声地训斥几句,甚至性急的妈妈已经把巴掌甩在了他的小屁股上。
这一切可能突如其来,连自己都吓了一跳。
如果你也有“明明挨打、挨骂的是孩子,可自己心里却难过自责得要死!”的感觉,那今天的文章可能对你会有一些启发。
01、我和不高兴先生都是那种从小被压抑的小孩,所以我们希望小福气能勇敢地表达自己,一直鼓励他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但这种鼓励带来的坏处就是,小福气非常有个性,自己认定的事情哪怕是错的,也会无比坚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在传统的经验里,倔强、脾气大的孩子往往挨的打也多。
即便我和不高兴先生已经算是非常克制的家长,但也会有忍不住,训斥他几句的情况。
2014年一项新浪教育的调查称,84%的家长承认打过孩子,88%受访者表示自己曾被父母打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调查曾显示,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超过70%的孩子最近被父母打过;而有90%的美国家长自陈有过打孩子的行为。
02、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所以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至于打骂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恶劣影响,我在之前的文章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伤的不仅是心还有大脑!有过详细地阐述。
这篇文章想讨论的是,如果万不得已打骂了孩子的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
1、掌握惩罚孩子的其他方式
是孩子就难免会做错事,但孩子一犯错非打即骂的家长,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其他惩罚孩子的方式。
其实惩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不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罚坐或罚站,采用“自然后果法”等。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用温柔而坚定地态度执行惩罚的全过程。
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惩罚他,惩罚的规则和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当采用“自然后果法”惩罚孩子时,要保证孩子所犯错误的结果能够在父母的承受范围之内。
比如,告诉孩子刚做好的汤很烫,孩子不听去碰,这时就不能用“自然后果法”,等孩子烫伤再处理,而是在孩子碰到之前就要把汤拿走。
因为孩子烫伤这个后果,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无法接受的。
2、家长改变认知,避免因为自己情绪化而打骂孩子
如果父母能了解,孩子“发脾气”和孩子“开怀大笑”从性质上讲是一样的,都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
孩子发脾气,也是一个孩子向我们传达重要信息的机会,一个我们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那样对孩子发脾气的接纳度就会提高,自己情绪起伏受孩子发脾气的影响也会减少,也就不会因为心情烦躁而打骂孩子了。
3、打了孩子不要太过自责,更不要加倍补偿孩子
一方面自己的认知觉得打骂孩子不对,而另一方面一时情急打骂了孩子,有这样的矛盾心理,打骂孩子的爸爸妈妈,心里应该比孩子更难过吧!
其实即便是真的打骂了孩子,也不必太过自责。
更不能看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也不要过份自责,从而变相加倍地补偿孩子。
这会让孩子找到操纵你,变相达到自己目的的方式。
他们会不断挑战你的底线,引诱你去打骂他,然后再让你自责,从而提出要求让你补偿他。
4、如果打骂孩子已经发生,不要让自己过于情绪化
如果在多次劝告无效后,孩子依然不停闹腾,甚至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
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骂孩子,孩子的精力全部都放在抵抗父母激烈的情绪下,而不会认为是自己错了。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有一些体罚是在理性的状态下发生的,这是因为事先已经跟孩子约定好,犯了什么错,要挨几个屁股。
这种打骂的方式是对事不对人,父母也不会对孩子形成人身攻击,保全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这些都会在打的过程中交代清楚。
当然,既然是理性地打,就不会打得太重,最重要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
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安慰孩子,向孩子道歉
如果在情急之下打骂了孩子,事后发现的确有不妥,不要一味碍于面子,摆出家长的架子。要及时向孩子诚恳地道歉,获得孩子的原谅。
即便是约定好的”打“,在打完之后也应该抱抱孩子,给他以安慰,把自己那种”打在儿身,疼在娘心“的感受告诉孩子。
”打骂“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爱才是父母和孩子联系的唯一纽带。
7、夫妻关系要高于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永远要高于亲子关系,这才能帮助孩子构建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对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冲突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夫妻关系和谐稳定,不但有利于统一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管教标准,还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让父母双方的想法一致,没有争执。
身处在其中的孩子也会更加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家庭氛围也会完全不一样了。
8、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发现,两岁是最容易学到攻击性的年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知晓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而且还没法很好的控制自己。
如果此时他父母经常用打和骂来管教他,那么他就会认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击,从而也会越来越具有攻击性。
所以,即便要打,也不要打2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6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
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9、尽可能准确地描述自己感受,不打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往往气愤难耐,这时候打孩子只会是因为情绪激动。
与其把孩子痛打一顿,不如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
“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
“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
“我现在太伤心了,需要冷静一会儿。”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最后想说:
每一对父母,在理想中都会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但是在现实中却又会偏向于要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世界上也没有绝对不打骂孩子的父母。
所以即便我们认同“不打孩子”的理念,也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孩子的出生,本来就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挑战。
只要我们本着尊重和接纳的心情,就算跟孩子产生了争执也一定能够及时的化解。
因为——
所谓家庭,本就是彼此敞开心扉说出心声的地方。
而所谓家人,且是交换思想互相接纳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