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的教育里面,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小时候,我们总是被问到“长大后的理想?”,答案无非是科学家、航天员、工程师等,仿佛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如果孩子说我长大了想当司机、厨师或工人,就会被嘲笑,父母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中国人的血脉亲情、浓重的家庭观念把父母和孩子绑在了一起。孩子努力获得成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父母的体面。许多父母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养你长大,你也应该为我争光才是。
家长这样的心理预设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首先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其次,把孩子当作另一个预想中完美的自己。
这就是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最大的不同点:我们无法接受孩子将来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到年龄就让孩子上幼稚园、大、小班;上小学天天接送孩子,不考双百誓不罢休;中学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高考奢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然而父母们却忘了,自己上学的时候,也是一个成绩平平,就算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普通人。他们接受了自己的不优秀,却无法接受孩子的不优秀,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历程。坚信自己的孩子不普通,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想法。
这也是中国的家长很容易犯的一个错,就是不承认,也不允许孩子的平凡,好像一定要出人头地,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
然而,我们总会慢慢地发现,孩子用尽了洪荒之力也成为不了人群中最优秀的那一个。当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最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原来和自己当年一样普通。
于是,我们慢慢降低了对孩子的期望值,只要他能顺顺利利上个大学,找个工作,组个家庭,一辈子平平安安就好。
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不是男孩或女孩,漂亮或不漂亮,而是身体无恙。那时的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和别人一样的,正常、健康的孩子,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初心啊!
比起让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一家人在一起,过普通人的日子,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寻找到快乐与幸福,才是更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