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养一个和父母无话不说的孩子,只需做好一件事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13 10:04:50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上个月,从日本回来时,航班由于天气原因在跑道上兜兜转转迟迟不肯起飞。坐在飞机上等待的人们百无聊赖刷着手机,趁孩子睡着,我抓紧回复朋友们的微信,发现朋友W发来一连串语音,焦灼不安。

某天,W去幼儿园接5岁的女儿放学,发现女儿本来扎成马尾辫的头发披散下来。以为是午睡醒来老师没来得及梳辫子,但老师解释说,孩子不让梳,一定要披着。大夏天里披着头发多热啊,W问女儿为什么,女儿只是低着头说就喜欢这样。

晚上,要洗澡了,女儿磨磨蹭蹭不进浴室。看女儿披着头发满脑门儿汗,W才意识到不对头。她故作轻松地跟女儿聊天,抱着女儿进了浴室,撩起女儿脖子后面的头发,才豁然发现孩子后脖颈上有几条血道子。

伤不重,像是抓痕,已经结痂。女儿觉察到妈妈发现了自己的“秘密”,很紧张,摇着头对妈妈说:“我不是故意的,妈妈,一点都不疼,真的不疼……”

讲到这里,W哽咽了。比起那些抓痕,女儿眼里的惊恐更让她心痛。“天这么热,孩子就那样把伤口捂在头发下面,遇到汗水得多疼啊。她有多害怕被我发现,才会一直这样忍着疼不吭声?”

W很难过,她自认为对女儿的爱无微不至,却突然发现,女儿在外面受了欺负竟然不敢让妈妈知道。如果女儿碰到事情不敢告诉妈妈,那妈妈又该怎样去关心和保护女儿呢?

W的心情,我能体会。

6月喆同学刚刚度过自己的4周岁生日,当天我推送了文章《“宝贝,感谢你让我做妈妈”|文末生日礼》,和大家分享我当妈妈这4年的收获。作为送给孩子的生日礼物,我们带他去了日本富士急游乐场的托马斯乐园。

乐园里人不多,孩子撒欢儿跑了一天。晚上回到酒店,给他换衣服时,我发现他膝盖磕破了,已经结了痂。见我观察他的伤口,他第一反应竟是躲闪,拿过裤子就往腿上套,嘴里还叨叨着:“不疼,我不疼……”

我很心疼,跟W一样,不是因为孩子受伤,而是因为孩子对受伤这件事竟表现得如此紧张和害怕。

想了想,我没有像平时一样追问他疼不疼,而是故作轻松地笑笑,帮他穿好裤子,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妈妈小时候也经常摔跤,到了夏天,膝盖上也老带着伤。”

喆同学连忙问:“就像我膝盖上一样吗?”

“是啊,就是这样,会流一点血,然后结一层痂。等痂掉了,伤口就长好了。记得不要去抠那个痂哦,抠破了又会流血啦。”

他点点头,然后我们一起洗漱、读睡前绘本,直到关了灯躺在床上,抱着他小小的身体,我轻声问:“你能告诉妈妈今天是在哪里摔的跤吗?”

“就是在托马斯乐园的时候,在那个有水的山洞里。”他给我比划着。

“当时为什么没有告诉妈妈?”

“我怕妈妈着急,也怕妈妈生气。”

回想起来,每次看到他受伤,我都会心急火燎问他疼不疼,带警告意味地告诉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仿佛只要他记住我说的话就不会受伤了。

但我真的是因为关心他爱他才会那么着急啊,绝不是因为生气。

我抱紧他:“妈妈不会因为你受伤就生气,虽然有时候妈妈看起来很着急。妈妈只是想帮助你,你相信妈妈在你碰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能够帮助你吗?”

“相信。”

“那么,当你觉得自己可能需要帮助时,来告诉妈妈,好吗?”

“好的。”

孩子,很抱歉我的“关心则乱”给你带去了压力甚至恐惧。

一直都对“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信以为真,如今才算认清事实:孩子从离开我身体的那一刻起,就已不属于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人。虽然他对我的关注总是表现出超高需求,但这并不是说无论我怎样爱他他都必须无条件接受。

闹了半天,我爱他,完全是因为我自己乐意,跟他并没什么关系。我没权利要求他对我的爱百分百理解和接受,他不过是需要我用他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仅此而已。

Q在妈妈群里是出了名的爱提问,每次她出现,都会焦虑满满地向大家寻求帮助。

去年9月,Q的儿子刚满三岁,上幼儿园小班,刚入园时各种不适应,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都要上演一场“生离死别”。

Q在群里焦急地询问,这样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孩子这么不想去是不是因为幼儿园老师态度不好?我要不要把孩子接回家一段时间,等他大一些再入园?等等。

各位妈妈好生相劝,几位“过来人”用亲身经历给Q上课,告诉她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十个孩子九个都有过,妈妈对幼儿园的信任很重要,孩子会从妈妈对幼儿园积极肯定的态度里找到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孩子顺利适应了集体生活。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Q发现儿子的脸上、胳膊上隔三差五就会有抓痕,也不重,一看就是小朋友闹的,但是Q坐不住了,问大家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受欺负,这种情况是不是应该找老师反映一下,请老师多加看护?

然后就是最近一次聊天,她凌晨三点给我的微信留言,因为“想着孩子的事,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

原来,在多次跟老师反映孩子“受伤”问题后,她发现老师对孩子实行了“特殊保护”,自由活动时不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闹跑动,一些爬高上低的游戏设施也不让孩子玩。Q很气愤,觉得孩子受到了不公平的限制,被隔离和孤立了。

Q对儿子的爱毋庸置疑,她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着该怎样照顾好儿子。但以目前的情形来看,Q的诸多照顾,实际是给孩子的集体生活增加了负担。

前些天跟一位在高校工作的朋友聊天,听说了一件很悲惨的事。

那所高校里的一对教授夫妇,感情破裂多年,但为了让孩子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一直没有离婚,而且在孩子面前从来都是一副相亲相爱的模样。

直到不久前,高考结束,孩子发挥稳定,大学录取通知书指日可待。这对夫妇终于去领了离婚证,回来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早就想离婚了,只是为了不影响你学习,让你顺顺利利考上大学,才一直坚持到现在。

按照以往一贯的理解,孩子是不是应该感恩于父母对自己的爱,感恩于父母这些年的忍耐和牺牲?那对教授夫妇自己可能也是这样想的吧。

然而,知道真相的孩子,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关于“高考后离婚率激增”的消息每年都在流传,这一件,是我听过最悲情的。

原来,有时候大人们自以为是的爱,对孩子来说根本沉重到无法承受。

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已经记不清,但其中有个细节一直印在我脑中——

男孩在学校里挨了揍,顶着一个青黑的眼圈回到家,正在准备晚餐的妈妈看到孩子,吃了一惊,然后稳定好情绪,平静地问:“需要我帮忙吗?”

儿子低头回答:“不,我可以的。”

“好,如果你需要,我一直都在。”

短短几句对话,每每想起总被深深打动。孩子到底需要我们给他多少爱?

当他尚在襁褓中,毫无自理能力,当然需要我们竭尽所能、事无巨细地照料;

当他渐渐长大,开始松开我们的手自己走,哪怕走不稳会跌跤,我们也只得强作淡定,看他爬起来继续向前;

当他离开家走进陌生集体,身边肯定不全是友善,还会有恶意,看到他受伤,纵然再心痛,也需保持适当距离,关心而不乱行,看他一点点学会保护自己;

当他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和生活圈子,就算再无法理解他和他朋友那些的言行喜好,最好的做法也只是适度建议,不去控制干预。

如果做到这些,我们就能和孩子形成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吧?孩子难过、伤心时,总能想起爸爸妈妈,想想就觉得幸福。

闫涵妈妈说——

从小到大,我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爸爸说,和妈妈也亲近,但交心的时候少。遇到特别开心或者伤心的事,第一个想到的也总是爸爸,即使爸爸已经离开我7年,这个下意识的反应依旧没变。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在我们家好像调了个儿,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过很多,根本原因应该是小时候发生过的鸡毛蒜皮的事吧。比如我考双百,爸爸会跟着我兴奋,而妈妈总是来一句“别骄傲啊,每次都双百才好”;比如在学校受了委屈,爸爸会安静地听我说,然后给出意见供我参考,妈妈总习惯性打断,不时来一句“怎么别人不这样,偏偏找到你头上”。妈妈肯定是疼爱我的,只是这疼爱夹杂了太多自己的主观意识,而爸爸总让我觉得受到了尊重。

现在,我们也当了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受了伤,第一个告诉最爱他的爸爸妈妈。只要爸爸妈妈的爱,能让孩子感到安全、踏实、不慌乱、受到尊重,那么家永远都会是孩子的港湾。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