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如果说什么是中国妈妈们的紧箍咒,那一定首先就是焦虑。孩子成绩不好焦虑,孩子做事磨蹭拖沓焦虑,孩子不听话焦虑,孩子见人不打招呼焦虑,孩子玩手游焦虑,孩子太好动了焦虑,孩子太宅了焦虑……总之,好像没有什么不值得妈妈们焦虑的。而焦虑引发的妈妈们首当其冲的表现就是对孩子大吼大叫。
尹建莉老师说:“家长没脾气,才有好教育。”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家长,绝对无法把家庭教育做好。面对孩子,我们需要做到的最简单的第一步——戒吼。但对于家长们来说,说容易,做到却往往比登天还难。尹建莉父母学堂的“戒吼群”中有一个典型的提问。
辅导员老师,我参加了两期戒吼,学习了很多。面对孩子,虽说放手了,但面对他作业不能完成、生活拖拉磨蹭,我都在一边旁观着,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虽说表面上我不多催促,但是我的表情态度没有爱,只有冷淡漠然。
孩子很聪明,一下就能察觉到,会说,妈妈,你生气了。放手两个多月,孩子只是比以前更加懒散。每天放学回家,只是看课外书,玩玩游戏。也会主动做作业,但大多只完成一点点,其余都不理。
老师起初惩罚,点名批评,留堂。时间长了,看家长无反应,也不多管了。我很纠结,怎样才能让自己发自内心无条件接纳孩子?
这个案例在戒吼活动中很典型,随着戒吼活动深入展开,放手后孩子的状态比放手前显得更加糟糕。而面对这样的状态家长就会更加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个案例中的妈妈,虽然看似做到了放手,但是面对孩子的问题,内心还是很纠结。因为一个人的思维决定着他的行动力。
虽然妈妈不吼了,但是敏感的孩子还是能感知到妈妈在生气。妈妈以为自己已经放手了,却不知道自己做的只是表面功夫——嘴上不再唠叨孩子了,但是内心并没有接纳孩子。
面对孩子没有以前表现得好,妈妈用的词是“懒散”;孩子看课外书这个很好的习惯,妈妈却用了“只是”这个词。可见,妈妈的关注点只是停留在孩子的“懒散”上面,并没有看到孩子的优点,自然不会对孩子提出鼓励和安慰的话,也就顺理成章地掏出了自己的情绪来。
而我看到的是,孩子放学回来后安排了很丰富的业余生活,既要阅读,又要玩游戏,还要写作业。孩子需要安排这么多的事情。而之前一直都是由妈妈代为管理的,孩子对如何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
如今,妈妈放手了,孩子需要自己真正独立去处理这些事情了,就要根据自己从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去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安排。
可能此时孩子会面临一个略显混乱的状态,但我认为这也恰恰是孩子获得真实感受的一个良好时机。
孩子正是需要经历这些切身体验,才能形成自己内在的心理秩序,使自己慢慢走向成熟。这是一个必经之路,只有自己去灌溉和耕耘,才会有收获。
放手只是针对之前控制孩子行为的一个教育手段而已,并不是通过放手,我们又对孩子产生了更高的期待。
当看到孩子比以前表现地更加“懒散”的时候,妈妈自己先焦虑了起来,因为这和自己所预期的不一样呀。妈妈以为放手了,孩子理应当表现得好才对,为什么会表现的越来越差呢?
这是因为在妈妈的心里面有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当然,作为妈妈,谁都希望孩子符合自己心中的那个标准,没有哪个妈妈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差,这也是妈妈的本能反应。但是有了完美期待,并不等于要向孩子直接要这种期待。
如果妈妈心中有了这份期待以后,往往就会表现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个日常行为之中。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离自己心中那个标准越来越远的时候,妈妈心里就会产生落差,内心就会越来越焦虑,进而导致了妈妈无力去接纳孩子,深感自己内心的羸弱。
其实想要改变这种状态,说起来也很简单。
就是要妈妈放下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期待,放下那个完美小孩的标准。只有放下心中沉甸甸的期待,才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为宽广,也才有接纳孩子的心胸。
接纳孩子,首先不再需要我们只是用眼睛去看孩子,而是要我们用心去看,去倾听孩子。
下面是我们戒吼活动中另一个真实的案例:
昨天晚上,大宝回家做作业,很自豪地对我说:“妈妈,你看这次的词语默写我对了好多,看来认真复习是有效果的呀!”
我当时真是有些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
因为之前在群里说过,他每次默写词语都必然会哭哭啼啼,可第二天学校默写也还是错一堆。这个周六虽然也哭了,但是我改变了方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他商量,最后大宝说要按照他的方法来默写,他自己先圈出他认为比较难和不太记得住的词语,然后我给他默写。
(通过和他沟通才知道他哭的原因。一是妈妈虽然没有发火但是脸看上去还是很可怕,二是老师布置的复习内容太多了,好多会的我还让他默写他觉得很累)。
虽然默写的过程中,他还是有不会的,但是情绪稳定了许多,不会失控大哭了。我们就这样顺利完成了默写。
后来我灵机一动,我说不如你自己来批改吧,给你一支红笔。没想到,他自己批改得特别认真,写得不认真的他都自言自语说,嗯,这个不好看,我在旁边再写一遍。
当晚,我们开开心心地结束了作业。所以,昨天晚上回来他才特别自豪地说自己进步了许多,我也趁热打铁的表扬了他:“果然还是你的小脑袋管用哦,比妈妈的方法好多了,妈妈要向你学习。以后学习的问题,你要多出主意哦!今天的家庭默写你计划怎么安排呢?需要妈妈怎么配合你?”
这时候妹妹来到房间捣乱,我有点应接不暇,就烦躁地抱怨了两句:“我要帮哥哥家默,你又来捣乱,妈妈忙不过来了,要是哥哥能自己给自己默写就好了。”
大宝想了想:“妈妈你觉得这样可以吗?我看汉字默写拼音,然后在拼音下面自己默写汉字,你觉得怎么样?”
当时觉得孩子真是太棒了!当你充分相信他,真正从心底信任他,他真的会给你惊喜!只是之前作为大人的我太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很感谢辅导员和群里的爸妈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虽然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我越来越坚定地对自己说,改变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爱自己,爱家人,爱孩子!与大家共勉!
这两个案例同样是作业问题,但是由于妈妈处理的方法不同,效果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第二个案例中的妈妈面对孩子的作业问题,做到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且了解到之前孩子对作业抵触的原因。
妈妈能够做到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也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就是相信孩子,改变自己,向内找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虽然这位妈妈只是初尝胜利的果实,而且还存在一些自己的问题。但是人无完人,只要妈妈能够做到遇事及时反思,把握好大的方向,运用智慧去处理问题,她一定会在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越走越顺的。
《小王子》中狐狸送给了小王子神秘而简单的礼物: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见的。
这句话既简单又深刻,孩子对于每个妈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个体,不但需要我们用心去养育,更需要我们对这个鲜活生命有尊重。只有尊重孩子,我们才能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而我们有了谦卑心,才能认识到我们认知的有限,才能放下我们的高姿态,和孩子平等相处。
每一个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虽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诸多不如人意表现,但也请相信那仅仅是孩子的不成熟而已。那只是孩子的一个当下,并不代表孩子的未来,不要以我们有限的思维认知去评价和否定孩子。
我们只有坚信这一点,并把它作为信念,付诸我们养育孩子的行动中去,扎根在我们的意识里,才能始终如一地渗透到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之中。也只有这样,我们也才会聚集接纳孩子的力量。
也只有如此,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才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