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被吓大的,担心被“大马猴”抓走,小堂小时候从来不敢自己出门,当然也不敢自己睡。
恐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让孩子随时保持警戒状态,显然是不合适的。今天小堂邀请了家庭教育专家,来跟大家聊聊宝宝的恐惧情绪。
恐惧是把双刃剑有人说,恐惧是把双刃剑。那么,恐惧情绪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呢?
-
积极作用
精神的恐惧是一种自然代偿性反应,可以使精神、情绪和身体处于高度的应急状态,以便应对来自环境或其他因素的突发事件。
所以,恐惧可以让宝宝学会保护自己,做事情学会思考,远离危险的场合。
-
消极作用
但是,如果宝宝长期处在恐惧、紧张中,容易产生焦虑,缺乏自信,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大大的不利。
不同月龄的宝宝恐惧不同的事情
有妈妈咨询:我女儿2岁之前是不怕黑的,可是这几天,一关灯就不停地哭闹。其实,宝宝的年龄不同,恐惧的事情也不同。
-
0~3个月
新生儿时期的宝宝会有出生恐惧,因为宝宝出生后内外环境的变化。
宝宝出生前,在妈妈的子宫里,温度适宜、没有强的光线和大的噪声,感受到羊水温和的刺激及妈妈柔和的心跳声。
宝宝出生后,周边环境有强的光线和很多声音,这些会使宝宝产生恐惧,所以出生后的宝宝要和妈妈在一起,就是为了减少出生恐惧。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新生儿听到突然发出声音后会有身体的抖动,这种情况将持续到3个月,3个月后会逐渐减少。
但是,如果宝宝频繁发生身体的抖动,要考虑是否有病理因素。
-
6~12个月
6个月到1岁后的宝宝会害怕陌生人,这种情况会持续到2~3岁,比较明显的是孩子的分离焦虑,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和家庭的看护方式有关。
详细内容,请点击:这个时期的娃黏人又胆小,培养宝宝的安全感,爸妈请不要悄悄离开
-
2~4岁
2~4岁宝宝的活动范围增加,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认知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想象和现实。
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做梦、害怕独处、恐惧黑暗,如果孩子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这种情况会大大减少。
-
5岁+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5岁以后的宝宝对周围环境及社会常识有了一定了解,发生恐惧的情况逐渐减少。
当然,这也取决于家庭关系和看护方式。
-
6岁+
6岁以后的孩子产生的恐惧,多与周围的环境、身体的伤害及自然灾害有关。
其实,现实生活中最让孩子恐惧的因素是父母关系不和谐,所以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这些话让孩子越来越胆小恐惧的产生有一定的诱因,与宝宝年龄、认知能力、看护方式及家庭关系有关。
导致孩子恐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夫妻教育方式不一致。
教育方式不一致的家庭经常发生争吵,导致宝爸妈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焦虑会让孩子紧张,从而影响孩子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即便是新生儿,对情绪的感知也是非常敏感的,妈妈焦虑时,怀里的宝宝会哭闹不安,甚至拒绝吃母乳,所以和谐、一致的家庭关系可以减少宝宝的紧张和恐惧。
宝爸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恐惧和焦虑,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下面这些现象。
-
吓唬、威胁宝宝
“有了弟弟妹妹,妈妈就不要你了!”
“大灰狼就喜欢吃不爱蔬菜的孩子!”
很多家长喜欢用“大马猴”“狼外婆”等吓唬孩子,尤其是不听话的孩子。
宝宝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真正理解这些事物是否真实存在,经常拿这些莫须有的事物吓唬宝宝,会使宝宝越来越胆小怕事。
还有一些威胁式的语言,比如“不要你了 ”,这句话最让宝宝恐惧,他会相信爸爸或妈妈真的要抛弃他。
-
说教、评价和比较
“小男子汉畏畏缩缩的,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点啥?”
“邻居家小明期末考试第一名,就你天天让我丢脸!”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宝爸妈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达不到爸妈的要求时,宝爸妈如果不停地说教,甚至发脾气,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父母的标准。
所以,如果孩子做错了,100句批评的语言,不如一次正确的示范。
听到最频繁的是“别人家孩子”,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较,只关注孩子的缺点,而忽略孩子的优点。
有些宝爸妈甚至不分场合地指责孩子,长期人前教育孩子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
强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
“来来来,给大家唱首歌,你不是天天哼哼么!”
“我儿子英语说得可棒了,来,告诉奶奶苹果怎么念?”
宝爸妈都希望自家孩子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表扬,所以喜欢强迫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现特长,尤其是在家庭聚会的时候。
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表现,这就需要宝爸妈们了解孩子的个性和特点。
脾气暴躁、强势的宝爸妈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简单而粗暴地对待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说话和做选择的机会,孩子每天惶惶不安,唯恐哪句话或哪个动作导致爸妈不满意。
宝爸妈要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更不能强化孩子的恐惧。
宝爸妈要客观、理智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鼓励孩子挑战不同的事物,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孩子沉着、冷静地面对现实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