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婷约在咖啡厅见面,她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刚见面,她就急匆匆地坐下,拿起我面前的果汁大口喝了起来。
其实,婷迟到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几乎每次迟到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又被婷的宝贝女儿萱萱的班主任留下了。
我坐直身子,看着眼前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的婷,做好了倾听的准备。
小喵,你说我家萱萱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样?
今天她和同学在音乐课上因为座位问题发生了冲突,老师要求后排的同学要和前排的同学插空坐,但是萱萱因为不喜欢前面的同学,不按照要求插空坐。
身边的同学说她这样坐让后面的同学和旁边的同学都没办法插空坐了,觉得委屈的萱萱就哭了起来,不论老师怎么劝,同学怎么安慰,她就是没有办法停止哭泣,最后只能被老师带到办公室。
你也知道萱萱这孩子在家也是这样,一哭起来,非得全家人都来安慰,不然就停不下来。
我也实在是没好的办法,所以就跟班主任说能不能跟音乐老师说说,给我们换个位置,跟那个同学离远一些,不然每次都这样,也打扰其他同学上课不是?
婷一边说,一边叹了口气,是啊,她是真的没办法了。
只是这一次,她又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正视孩子自己的问题,只是寻求让他人改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实萱萱的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四年前萱萱7岁时,婷和老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那时,婷的老公经常彻夜不归,而婷刚刚生了二胎,每天既要照顾小弟弟,又要照顾刚刚上小学的萱萱。
可一个人分身乏术,有时忙碌起来对萱萱缺少了关心,这样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让萱萱非常没有安全感,希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也就是从那时起,“哭”就成了萱萱发泄心中的不安定感从而获得关爱的一个有利法宝。
每次只要一哭,婷就会放下抱在怀中的小弟弟,抱起萱萱,又是安慰,又是亲昵。而难得回家的爸爸,看到萱萱哭泣,自然也会心疼地抱起来安抚。
听婷说,萱萱的班主任了解到这个情况,还提醒班级里的孩子们给予萱萱更多关心和爱护,希望班集体的温暖能够给予萱萱在家庭中失去的那部分爱。
后来,婷和老公的关系有所缓和,两人的关系逐渐好转,婷的压力一下子小了许多,家里的氛围越来越温暖,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萱萱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缺爱的家庭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一个充满爱的氛围,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和情感的熏陶。
记得那时婷说,通过这次事情,她和老公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弥补萱萱,把萱萱缺少的爱都补回来,相信这样,萱萱的同伴交往问题也会有所好转呢!
可事情并没有像婷预想的那样发展,二年级时,萱萱的同伴交往问题不仅越来越严重,还在其他行为上出现了问题。
同伴交往上,她的“公主病”愈演愈烈。
所有她参与的游戏必须全部由她来指挥,主角必须是她,如果她的提议遭到大家的反对,那么她就会和大家发生争吵,接着她就会自己躲到一个角落里委屈地大哭,直到伙伴过去安慰她。
而学习上,她的自主能力越来越差,随堂的测试小卷永远都只有她做不完,老师偶尔留一次作业,不是忘带就是没做。
需要改正的部分,每次都需要老师放学后把她单独留下来才能一点点改完,不是不会改,是忘记改,或者懒得改。
那时,婷就成了萱萱班主任办公室的常客,不是去学校解决萱萱在校和同学的矛盾,就是被老师叫去谈萱萱的学习问题。
婷向我诉苦,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明明感觉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和性格发展挺上心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呢?
一次,我陪婷在学校外面等孩子,萱萱的老师把我们带到了教室外,老师还没开口,婷却突然冲进了教室,坐到萱萱旁边,扫了一眼孩子没改完的错题,拿起铅笔橡皮就开始帮孩子改了起来。
看到这一景象,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萱萱会变成这样。
晚上一起吃饭时,我开诚布公地对婷说了我的想法。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希望萱萱快点改玩错题,所以忍不住上去帮她。
不过,错题应该由萱萱自己改,你可以在旁边看着孩子,但不能拿着铅笔橡皮帮孩子改。否则会让萱萱觉得你可以为她做一切,而她,只需要安安稳稳地在椅子上坐着就可以了。
哎,我也不怕你笑话,现在这孩子让我和她爸爸都快头疼死了。
早晨不起床,吃饭也不好好吃,每天必须得她爸爸一口口喂才能把早饭吃完。作业也不好好做,只有我在她身边坐着,她的作业才能做完。
马上就三年级了,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每天都是我给她收拾,我要有一天没管她,她肯定带不齐上课需要的东西。
而且爱哭的毛病也越来越厉害,稍有不顺心,就哭,我在家表扬一句弟弟,没有表扬她,她也哭。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我觉得你要让萱萱学会遵守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让她知道自己的错误要自己承担。
比如改错题,这是她自己的事情,那么你就不要干预,让她坚持改完,比如早晨吃饭慢,影响上学,那么就规定好吃饭的时间,时间到了,要么就继续吃饭,但萱萱就需要承担上学迟到的责任,要么就饿着肚子准时到校。
当然,萱萱有进步时一定要表扬,但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一定要鼓励,坚持原则。千万不要她一哭,你就迁就妥协,放弃原则。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和我老公啊就是觉得这孩子太可怜,一年级时,我俩闹矛盾,天天吵架,让孩子缺乏了安全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我想就是因为那段时间对萱萱的疏忽才让孩子有了现在的问题。
我们觉得一定要好好补偿这孩子,你说的坚持原则,可每次一看到萱萱哭得梨花带雨,我俩就心软了。
你说,我们总不能真让孩子饿着肚子去上学吧,总不能看着她磨蹭不写作业,就真逼着孩子写到十点多才让孩子睡觉吧。
看着婷一脸无奈的表情,我突然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如果做父母自己都没有办法坚持原则,又怎么要求孩子心中有规矩,有原则呢?
其实父母对儿女的早期教育有时仿佛就像一场博弈,孩子会一步步试探父母的底线,她会大哭、撒娇、大喊大叫等一系列她能想到的方式去试探,只要有一次她成功了,那么这个招数就会成为她的固定招数。
在这场博弈中,所谓的见招拆招,无非就是父母能够经受的住孩子的试探,守住原则,守住底线。
两年前我坐在这里听婷诉苦,两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地点,同样的烦心事,同样的“探寻不到问题根本”的婷。
我和她爸已经很努力了,可萱萱身上的问题怎么总不见好?
我们只是希望能补偿给孩子更多的爱啊!哎,都怪我们原来吵架,让孩子缺了爱,才会有今天的局面啊!
缺爱?如果说四年前,萱萱的问题是“缺爱”造成的,那么四年后的今天,萱萱的问题还是因为缺爱吗?
其实,萱萱父母是打着孩子缺爱的幌子,在无限制地溺爱孩子啊!
这样的溺爱,没有原则,没有限制。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为自己做一切事情,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入到集体或者社会后,这样的孩子势必会在同伴交往上出现很大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将溺爱形容为“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而这个陷阱,就是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亲手辛辛苦苦为孩子挖的,而掉进这个温柔陷阱里的孩子,则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缺爱的孩子,父母当然要予以更多的关爱,但不论是怎样的关爱,都不能凌驾于规则和原则之上,切莫让“缺爱”转变为“溺爱”。
“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只有父母学会适度地爱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学会爱自己,爱别人。
如果说这是一场博弈,那么婷早已丧失了阵地,甚至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看着满脸愁容的婷,也许,我真的也就只能做一个倾听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