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又要到了宝宝入园的时间了。
宝宝入园,是宝宝第一次真正离开妈妈的怀抱和家的港湾,尝试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这对于宝宝和妈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如何帮助宝宝顺利入园、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将重发宝宝入园系列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又将是一年宝宝入园时,在各个幼儿园大门前或教室门口,又开始上演一幕幕母子离别的情景,一边是宝宝哭得撕心裂肺喊着“我要妈妈”,一边是妈妈们在老师的催促下强忍泪水拉开孩子的手扭头离开,但还是忍不住在幼儿园外徘徊,希望能看看宝宝什么时候能平静下来……
对于宝宝来说,上幼儿园是第一次离开家面临新的环境,开始全新的集体生活,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生活变化,也是一次获得成长的机会。事实上,能否顺利入园不仅考验着孩子的适应力,更考验着父母们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一、妈妈们总是不自觉的向宝宝传递着上幼儿园的痛苦
在宝宝入园之前,很多妈妈虽然心生焦虑,有着种种的不舍、担心和不安,但都会掩饰下来,反而会给宝宝描绘一个好玩、有趣、让人流连忘返的幼儿园场景,彷如商场里的游乐场一般。但在诱惑语言的背后,难以掩饰的却是妈妈骨子里的焦虑,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宝宝还是能用澄澈的心灵感知你的真正内心和情绪。如果妈妈没有做好心理调适,孩子的入园适应过程可能更容易遇到困难。
1、妈妈的分离焦虑会通过情绪传递给孩子,形成畏惧感
妈妈和孩子不一样,她有着丰富的分离经验和感受。当孩子三岁左右即将要离家上幼儿园时,妈妈一想到这事,就可能会体验到焦虑和痛苦,作为母亲这样的体验也是自然和正常的。然而,如果我们错把自己的痛苦体验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一定会体验到,认为自己感受到的就是孩子的心理感受,就会通过语言、行为等微妙的方式传导给孩子。
妈妈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心理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虽然痛苦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遗忘,但却隐藏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平常没有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我们较少体验到此种情绪。然而当自己的孩子将要与妈妈分别,或者孩子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时,就唤醒了那种潜意识,体验自然浮现出来,使妈妈重新体验到曾经的痛苦。这时,妈妈会把这种感受也当成是孩子的,认为一提上幼儿园,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感到难受和焦虑,这种焦虑会自然地传递给孩子。
宝宝的语言和思维虽还不够成熟,但却是天然的情绪感受专家,他能非常敏锐地感受到来自成人尤其是妈妈的情绪。记忆中一次非常深刻的体验,儿子1岁左右时,他在床上愉快地爬着,我越过孩子看到窗外刮风要下雨了,就想起了晾在外边的被子。一瞬间,我想我的脸上出现了担心和吃惊的表情,几乎同时儿子就非常迅速地从床的另一边爬向我,也表现出惊恐的样子,我们母子之间的情绪几乎是同步的。尤其当孩子幼小时,妈妈的起心动念几乎都逃不过孩子的心灵。
2、妈妈过分美化或妖魔化幼儿园,都在制造着恐怖感
当妈妈体验到焦虑和痛苦的分离感受时,通常不是去关照自己的感受,往往通过对孩子说些什么,去获得一种虚幻的控制感。
有些妈妈体验到分离的焦虑时,她出于希望帮助孩子减少痛苦的想法,通常会向孩子描述幼儿园的美好,诸如“幼儿园多好玩呀,有很多滑梯可以滑,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还有许多好玩的玩具”等溢美之辞。
有的妈妈相反,会把幼儿园妖魔化成一个恐怖的地方。比如,因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听话老师不喜欢,会说一些诸如“幼儿园可不像家里一样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到了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啊,要不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看到孩子并没有在意,有的妈妈还会增强语气希望孩子重视自己的话,如“你再这样让幼儿园老师收拾你,你在家没几天好过的时候了” 等。这些不客观地将幼儿园描述得过于美好或过坏,都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把幼儿园描述得过于美好,传递的潜台词主要是“你是一个脆弱的、离开妈妈难以适应新生活的孩子,因此,你肯定很难承受并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我只能说好的,并且夸张一些”。把幼儿园描述得过于恐怖,往往是基于妈妈的恐惧,传递的信息自然是“幼儿园是一个恐惧的地方,你可要小心点,要听老师话,否则,老师不喜欢你,所以,你在幼儿园要乖一些” 。
妈妈们不妨体验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听到最信任的母亲说的这些话和感受到的潜在信息,他对幼儿园生活怎么可能很快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呢?
另外,孩子入园后,妈妈由于焦虑或担心,常常会说一些提示性重复问题的话。如早上送幼儿园时孩子还没哭,妈妈就会提示说“今天不要哭了啊”。接孩子时忍不住会问,“今天又哭了吗”、“和小朋友打架了吗”、“今天咳嗽得多吗”等,这些提示性问题常常会使孩子把相应的问题得以保留下来。因为如果孩子没有哭、打架或咳嗽等,就好像不应该似的。
3、妈妈的慢送快接等行为,都在传递着逃离感
行为是情绪或观念的外化,妈妈的内心是怎样想和感受的,就会通过行为呈现出来。比如,孩子早上入园时,妈妈担心孩子,常常会趴在班级的窗户上看,有时还隔窗指挥孩子,难舍难分,一步三回头。这样做反倒让分离变得更困难,孩子的情绪一再被激起,沉禁在分离的痛苦情绪中,不能很好地融入当下的环境中。
另外,孩子看到妈妈的不开心和痛苦,他是很难不去操心放下不管的。如果他不能看到妈妈的开心和放松,就很难对新环境感兴趣,因为他一定会潜意识地想办法重新回到妈妈身边,以照顾妈妈的情绪,他想的办法通常使他无法在幼儿园过得更好。这有点像你看到最亲爱的人不开心,你是无法去享受新生活带来的挑战和乐趣的。
再有,下午接孩子时,幼儿园门一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恨不能健步如飞,拼命挤到前边,争取第一个把孩子接走,生怕孩子因此失望。家长们想见到宝贝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急于接走离开的行为背后所传递的信息也会传递给宝宝。即我们如此急切地接孩子,就像把孩子从地狱中拯救出来一样。如果你觉得幼儿园是个好玩有趣的地方,你一定会尽量让孩子在里边多呆会儿。所以,在你眼中尚且急于离开的幼儿园,又如何能让孩子喜欢上呢。
成人的行为和语言常常充满了不一致的矛盾信息,但我们往往以为孩子只听到了自己的语言,而忽略了孩子对行为投射出信息的接收。
二、宝宝入园,如何做好心理准备
妈妈准备自己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我们能看到自己未发现的部分,当这一部分得以被看到,也就更可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当我们自己内在和谐时,与我们精神几乎同步的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和谐。如果我们对孩子入园产生的相应情绪和看法发生改变的时候,表现在外的语言、行为等也会自然发生改变。所以,接下来,我们只从情绪和认知两个方面探讨妈妈如何在心理上准备自己。
1、妈妈要学会觉察、处理自己的情绪
觉察自己的情绪,进而进行区分是现实的提醒,还是自己的经历所致。允许自己有各种情绪并尝试接触了解情绪的来源,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一旦接纳就可能解放压抑的部分,自然转化为生命的活力。
第一步要先觉察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的妈妈明显地很焦虑,但是她往往会否认自己的焦虑,比如:“我没有担心啊,只是孩子他确实这样,幼儿园确实出了点状况”等,来呈现她认为的事实。当然,妈妈如果首先否认了自己的情绪,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自己的内心。因此,妈妈要尝试着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比如,心跳加快、胸口闷、手心出汗、消化不良等都可能是焦虑情绪的信号,我们对这些信号保持敏感就可以帮助觉察情绪。
第二步:区分情绪来源。区分当下的这份情绪来自于哪里。是来自我过去的经历还是真的是现实的环境的确让人焦虑。比如,面对孩子入园的焦虑情绪,如果是自身的,可以告诉自己“这个情绪是我自己过去的经验,不是孩子的需要,现实不是这样的”等,来让自己分清现实和幻想的界限,一般就不会再通过对外做点什么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如果是来自于现实的,那么焦虑是提醒我们有危险,帮助我们保持高唤醒水平进入战斗状态。比如,有的幼儿园确实有一些违反师德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作为妈妈,我们也要敏感一些异样的信息并及时的保护孩子。
第三步:允许有各种情绪。相对于父亲而言,母亲在生物学意义上对幼儿需要24小时、全覆盖、无缝隙对接防护,以确保幼子生存下来。显然,母亲的焦虑本身是善意的和适应性的,提醒母亲有危险,从而使母亲调动资源进入保护模式。因此,允许自己有各种焦虑情绪,这是母亲天然的角色而产生的,一旦我们给自己一个允许时,就减少了一定要消灭负面情绪的动力。允许自己静静地与情绪体验接触,没有批评、没有责难、只有自然地舒展,经历痛苦的过程也让我们得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有力量得以打开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未知的那一部分,获得更多的自我了解和觉察。
第四步:接纳和转化。全然地接纳自己,当我们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的生命就会更舒展自如,它不完美,但它一定有活力。比如,我不完美,但是鲜活真实;可能没有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环境,但我仍然可以快乐地享受亲子关系;我可能没有出众的美貌,但我仍然可以美美的照顾好自己等。
当真正地接纳自己时,那些压抑的部分被解放后,就会转化成活力和力量注入我的生活中。想一想生活中,当我们否认和压抑自己时,比如,我做得太差了,我真是失败等,是不是就会觉得做什么提不起精神。而当我们接纳自己时,同样的事,告诉自己,我可以失败,通过这次经历我学到了哪些等,我们做事时就更可能投入。当孩子看到一个不完美但自信的妈妈,他也更可能在生活不完美时,仍然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
2、妈妈要为分离的焦虑和痛苦赋予积极的意义
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风顺地长大,最好不要体验痛苦就能成材。然而,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现实是经由痛苦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离开家走向独立的过程。正因为母亲天然的对孩子的吞噬特征,孩子借以离开家这一客观事件,增加了在精神上走向独立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动物界也可以看到,母亲在幼子成年后残忍地将其赶离自己,客观上迫使幼崽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成长为更有力量的个体。对于人类而言,母亲更难的不一定是爱孩子,而是怎样在孩子成长需要时,能够忍受痛苦和焦虑,适时地放手,谁能说这样的爱不更伟大吗?
入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而伴随着分离的事件,必然会产生焦虑或痛苦。今天我们共同体验分离的痛苦,将会减少孩子未来独自体验更深切痛苦的量,况且,今天的分离对于孩子而言,是生命自身成长的需要。相信,每一位爱孩子的妈妈都不愿意自己的爱变成阻挡孩子成长脚步的障碍。
回忆一下孩子走路时不让大人牵,再大些时他会制止你未经同意的帮助时说“我自己来”等。因此,当妈妈悲伤地体验分离的痛苦时,请告诉自己:“分离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我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这对于我也是一次成长过程,为自己加油!”。当承受痛苦被赋予意义时,痛苦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只有妈妈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表现出更轻松的心态、更自然的行为,宝宝才可能更顺利的入园。而愿意上幼儿园,则是宝宝开启快乐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