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发现,当父母发现宝宝的行为呈现一些明显的特点时,经常会不自觉地给宝宝贴标签:“我家宝宝两岁,太好动了,感觉他一刻都停不下来似的,难道是多动症?我要不要带他去看看医生呀?”
“我家宝宝一岁半已经会说不少词了,在家话可多了,一出门就死活不肯开口,这孩子怎么这么内向呢?”
这样的求助、吐槽在宝宝树圈子里屡见不鲜,宝妈几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些家长的焦虑。然而,急着给宝宝贴标签,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
宝宝的可塑性很强,切忌过早定型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很强的可塑性,俗话说:“猫三天,狗四天。”说的就是宝宝的行为变化很快,年纪越小的宝宝,可塑性就越强。几乎没有宝宝在幼年时期就能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父母给他们贴上了诸如“好动”“内向”的标签,只会让宝宝过早地将自己定型,无形中否定了其他的发展可能。
妈妈经验:我是二胎妈妈,老大十岁,我觉得圈子里很多父母太焦虑了。我家老大小时候比较文静,出门见到陌生人从不会主动接触,但我们从来不因此说她。自从上了自己喜欢的幼儿园,越来越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后,她如今和陌生人说话变得特别得体和自信。邻居们现在还常说:“这孩子小时候和现在变化真大啊!”有了老大的例子,养老二时我们就更放松了。
贴标签,容易扼杀宝宝的创造力
宝宝的创造力与生俱来,但又非常依赖于父母的发现和培养。父母在给宝宝贴标签时,很多时候是在对他们做负面评价,而且通常会拿自己的宝宝和别的宝宝做比较,比如:“我家这个孩子,就是坐不住,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就不像你这样。”这种评价会给宝宝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即便是那些看上去很正面的评价,比如“这孩子就是胆子大”,也很容易让宝宝陷入比较的压力之中。
妈妈经验:壮壮从小就是个运动能力强的孩子,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强调这个优点。直到有一次和邻居小朋友们一起去玩儿童攀岩,其他小朋友都兴奋地尝试过了,只有壮壮躲在一边,也不说话,我一再问他怎么了,孩子居然哇地哭了,原来他有点害怕攀岩,但又怕被别人说成运动能力差的孩子。我在这一刻才发现,我们平时给孩子贴的标签其实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贴标签,尊重宝宝的成长节奏
当父母急于给宝宝的某种行为下结论时,往往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宝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著有《怎样培养行动能力强的孩子》一书的美国心理学家西恩?考威曾说这样一段话,相信会给爸爸妈妈们带来启发:
“给孩子贴标签或拿他和别人比较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其实他们的成长就像竹子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下之后,四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厘米;可到了第五年,可能不经意之间他却一下子窜高了将近一米。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作为父母,一定要耐心,要给孩子们成长的时间。”